最近的致谢信与《娱乐至死》

最近读完《娱乐至死》有了一些关于社会的思考。某种意义上黄国平的致谢信又与《娱乐至死》有一些些的联系。

短视频为何如此盛行?在这个时代靠脸真的能吃上饭吗?这种社会现象会产生怎么的影响?这是我之前在彷徨间会思考到的一些问题。其中,我对短视频的盛行与利用短视频进行学习这个话题产生了很深的疑惑。关于这个话题身边的一些朋友会用“工具论”来对我的疑惑进行一番解说。(即把抖音当成是一个工具,怎样使用是看人的,上面有很多的学习视频。等)。在苦思之中亦找不到答案,我也只能暂且相信这个理由安慰一下自己。但身边的人一次又一次沉迷其中,把时间都用在了猎奇上,又令我怀疑这个答案的准确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这类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靠脸,在这个时代(时候)不止能吃上饭,还能吃上让人羡慕的“饭”。

在看完《娱乐至死》后,这类问题似乎得到了一个思考性的回答。首先学习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在短视频上,你是没有办法去进行严肃的。至今,我还未曾见一个人在使用短视频这个工具的时候,会花费大部分的的时间在学习上,更别谈严肃。在使用方面更多的是,把短视频的猎奇心理转移到了学习上。《娱乐至死》有一个观点是问当你看完30分钟的新闻联播之后你还会记得第一个播放的新闻是什么吗?同样,当你花了60分钟看短视频,你还会记你看的第一个短视频是什么吗?你不会记得。后来网上更是出现了:5秒定律,直接把短视频公式化。(既30秒的短视频如果你前5秒不够吸引人,这个视频就是拍“失败”了。)你真的可以指望能从中学习到东西吗?学习的内在核心是思考,前些年有个辨论节目(综艺)在刚推出的时候引发了一波小思考的潮流,到现在的辨论公式化。用夸张,搞笑的方式代替了严肃的辨论,我才后知后觉地想起来,他是个综艺。我能从中收获的,大部分是玩乐,记忆除了玩乐好像没了其他的东西,我现在完全记不起辨手们在场上那些有理有据论点(当然也记不起当时的我在笑什么)。所以,当时的我沉浸其中认为我能从他们的论点中思考。其实不过是自我欺骗和自我安慰罢了。这个特点,好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特有的特点,自以为能从本质上是娱乐的工具中学到什么东西,然而并未在其过程中进行过思考,基本上是照搬。本质上是在自我欺骗与自我安慰。作为创作者是要不断地去进行思考才能会有更新东西,更好的创作,而不是通过别人的创作不加思索直接拿来主义去进去欺骗与自我欺骗(或者引起人们的焦虑)。这也许是“内卷”的其中一个原因吧。(向上不得只能向内。)

我对看脸就能吃饭为什么能这么笃定?物欲的世界,人们的注意力会更集中在你的脸。《娱乐至死》中铅笔时代的美国总统竞选和电视时代的美国总统竞选进行了一个对比。铅笔时代的竞选,候选总统是会准备很长很长的稿纸以及会查阅很多的资料与文献对他稿上的内容去进行解说。观众们也认为这是正常的事,他们会用一天的时间很耐心地去听两位候选总统的辨论,所以在那个时代,人们更关注的是辨论本身。电视时代的美国总统竞选,候选总统们大概只有二,三十,分钟去进行辨论,其中稿纸的内容跟外表以及肢体语言来讲,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观众们也更加关注总统们的形象以及他们是否有一些能逗人发笑言论或者肢体动作。辨论本身变得不重要了,观众也没太大耐心去思考辨论本身了,他们更关注的是候选总统之前的对话能否为我提供谈资。现在的我们比那电视时代更夸张了,毫不遮盖的欲望让人会慢慢的变物化。大多数人正在把一些本该严肃去进行思考的行业(职业)进行大众化,娱乐化。或者说人们在自我意识的觉醒下产生一种“及时享乐”的精神状态。这好像与西方国家某个时期的思想又有些不谋而合。爆炸性热点的快速切换,让公众的注意力很容易会得到转移。新闻报道的引导(引诱)性强,会让人们在对一个事物产生厌倦之前找到下一个爆炸性的热点。比如:前几天的日本核电站污水排放事件现在被印度疫情渐渐淹没。是媒介在迎合大众,还是大众引导媒介呢?有没有媒介能让热点慢慢“冷”下来呢?让大众的“猎奇”心理得以延缓或者带一点自己的见解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大众会对旧的热点反复报道会在情绪上产生较大幅度的波动,如:江歌事件,大众一开始对待事情的态度与现在大众对待事情的态度会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对新事物的关注和对旧事情的摒弃在现在的社会特别是在互联网上,在不用负责的屏幕前被无限放大,道德的底线被一次次地质问,人们又变成了一群“乌合之众”,只是与现实不同的是在屏幕前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变成一个“勇者”。

“人们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了。”这种情绪在网上几乎实质化。在没耐心的同时又加上了自己的执着与偏见(或者说个性),坐在屏幕前就像火上浇油。“网爆”往往是这样诞生的,当然也有些人是故意炒作的。比如:短视频刚开始流行的时候的“审丑”。在某种意义上出名等于“赚钱”,在资本的运营下会产生类似“优衣库”女角主在事情发生之后竞能接到商场广告并以“优衣库女主角”的文案进行宣传以此博取眼球。

为什么说黄国平的致谢信会与我最近所读的《娱乐至死》有关联呢?你有听过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大学毕业给初中毕业打工,这些事情吗?我想你肯定有!“读书无用论”一直在刺激着我们,特别是在社会压力下“丧”文化的流行与精神世界的溃乏,物欲倡导更加重了这些言论的传播。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人们又会变成了一群“乌合之众”。而思考,是可以让你在成为“合合之众”之前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表达自己的见解。读书是引人思考的,提升自我的一个捷径(毕竟文字的想象力是视频的直观性无法给予的)。可能有人会想:我不表态不就可以了吗?我只旁边,只吃瓜可以吗?当然可以,但是你会慢慢地失去判断的能力。你真的想这样吗?我想现在很少人会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充满力量的口号了吧。不知为自己能独立思考(判断)而读书能否作为一个读书的理由呢?

最后黄国平的致谢好像在讽刺着我,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激励我。他的世界本是黑暗的一片,他把自己活成了光。我也因此多了一个目标和希望。共勉。

附黄国平《致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