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续昨日之文。
任务三:实现自我成长
“一个人的自我成长,往往从中年以后才真正开始。”
中年是我一直不愿意去面对的话题,仿佛自己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和人生经验去迎接他的到来,去面对这场必将到来的中年危机。我不知道中年危机是什么样子,我想最坏的结果是对生活的妥协,变得停滞不前,活成了“油腻”的样子,放弃了自我成长。有人说青春是用来浪费的,但中年你是否还愿意去浪费或者有条件去浪费?如果给不油腻的中年下一个定义,该如何定义?该如何面对中年,如何实现自我成长?
傅佩荣先生说,人生有四大领域,即群体、自我、自然界和超越界。如果不能全盘了解这些领域,很容易执着于某一部分,而忽略了其他可能重要的部分。
青年时,我的这四大领域是混沌的,有时在群体中迷失了自我,有时在自我中难以自拔,有时充满了激情与理想,信奉自然界的法则,有时阴暗又忧郁,被现实一一打败变得沉沦。而现在我必须去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设法开发自己的潜能,使自己变得充实和丰富起来,妥善的处理四大领域。
首先是丰富自己的“知”。肯定所谓的“三受”:忍受,接受,享受。比如现在的“文字马拉松”一样,虽然我每晚都不得不去思考,忍受无题材可写的苦恼、忍受千字的刻板限制,但我却也每天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接受新知识,输出思考,虽然睡的很晚,但每次完成写作任务,非常享受这种对自己满意的高级快乐。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其次是丰富自己的“情”
彼得考夫曼说,“晚年最佳的保护铠甲是一段在他之前被悉心度过的生活”。在老年之前不正是中年吗?而悉心,不正要是带着一种细腻而坚定感情去度过吗?
罗素在《如何度老年》中说:“克服这种惧怕(老年对“死亡”的惧怕)的最好方法——至少我看如此——是使你的兴趣逐渐扩大”。如果说中年是一个人自我成长的开始,那么老年时要想得到高级的兴趣,快乐,不正是要从中年开始吗?王德顺老先生14岁辍学打工养家,24岁做话剧演员, 44岁学英语,49岁北漂研究哑剧,50岁开始健身,57岁创造“活雕塑”,65岁学骑马,70岁练成腹肌,78岁骑摩托,79岁上T台,如今81岁还要出席大小电影节。不正是在中年时的不放弃、不抛弃,才有了今天的丰富与多彩。在大爷的信条里总是这么一句话:“没有太晚,没有谁能阻止你成功,只要你下定决心”。但如果过了中年,再想要得到高级的乐趣就会受到限制。
最后是培养自己的“意”。青年时读书可能最多的是想找一份好的工作,但到中年就应该注重回到内在特质的培养,比如勇敢、正直、无条件的自信。什么样的事情最令我感动?就是勇敢、正直和无条件的自信。什么样的事情令我敬佩?就是在群体中能不卑不亢、动静从容,保持独立的思考,可能一开始还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要相信“日拱一卒”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