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毫无悬念是史无前例地齐唱高唱红色主旋律的一年。从某种意义上讲,理应比2019年庆祝建国七十周年还要热烈,还要隆重。
作为曾混迹高校招生工作的准业内人士,我对每年的高考作文并无系统研究,最大的关切仅限于语文考试当天题目公布之后,跟风似地撒么几眼,人云亦云地嘀咕几句。
以前常说高考是指挥棒,那么这种参与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国家考试的作文命题,更是富于政治色彩,反映时代特征,宣示价值导向的标志。于是,昨天就有人惊呼,若是考生刚巧看过《觉醒年代》,岂不是相当于押中了宝,蒙对了题?这话在理儿但不尽然。且听我帮您分析。

以“全国甲卷”、“全国新高考Ⅰ卷”、“北京卷”的作文命题为例,似乎对党史和革命文化稍有常识的人,就能够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了。然而,纵观本年度所有高考作文命题,要想高质量完成,哪个不需要健全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以及顺应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而这些正向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巩固,全部来源于考生对祖国历史人文及道德伦理的认知与理解。
其实,回溯一下近些年高考命题的范畴脉络,不难发现弘扬正气、歌颂美德、培植良善、励志向上是一成不变的主基调。我想,这点儿“规律”,高中语文老师和命题研究专家(含校外培训机构)早已洞若观火,了如指掌;考生和家长势必先知先觉,有备无患。在常年浸淫应试教育,深谙命题趋势的课堂辅导与课外补习这两大法宝面前,作文命题万变不离其宗,写作套路以不变应万变。

如此看来,居于顶尖排位的那些学霸,看不看《觉醒年代》,都不会对其作文得分构成什么影响,毕竟剧中的可用素材大多已经另行获得了。而对于中等水平的学苗来说,看过《觉醒年代》,相当于对自己本就模糊的文史知识进行了串线和归纳,至少会对提升作文品质有所裨益。当然,谁都清楚,即便看过了《觉醒年代》,想让学渣借此写出一篇高分作文,恐怕比登天还难。

由此可见,学生从小学三年级(从前是,现在未必确切)开始接触写作以及随后若干年的认知增长与文化积累,都将贯注于高考试卷上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中,足见其份量之重,内涵之丰。
况且,一篇好的作文,思想立意只是前提。拥有浓郁的家国情怀和丰富的人文储备,还需要恰当的布局谋篇,精准的论述表达。为此,字词句篇等基本功万万不可偏废,真正的应试好文章,一定是扎实的日常积淀,外加广泛的涉猎与用心的钻研。
平心而论,旁观者清。高考作文命题既要紧扣时代,突出导向;又要不偏不倚,收放有度;很不简单,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