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堡黑池塬赵刘张吴四大姓 。吳家到吳忠玉这代已有族兄弟九人,吴忠玉排行老六,娶了黄堡街道商贾人家吕氏为妻。生养了八个儿女。
五个女儿中老大嫁到了屽村南凹和姓人家,老二嫁到罗寨付家,老三嫁到屽村石家,老四嫁给吊庄李家,老五嫁给五星小河村张家。
大姐
大姐自小面容娇好,亭亭玉立。十五岁便嫁到家道殷实的和家,和家是大户,说好婚后不上锅台不干田里活,可一到家什么活都干。那时的婆婆不是现在,真是家里的太上皇。大姐严守三从四德,三歺茶饭,针线手工样样得做。丈夫属于狠透铁的性格,苦好力圆,干活不要命。人也灵醒,厚道,当了多年生产队队长,也干过煤矿矿长。人缘极好,说话有份量,老年在村中说话也是落地有声。
大姐共有七个儿女,大儿便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著名作家和谷(小名都蛮),其妻画家,供职于陕西美朮馆。儿子于美国纽约就业,女儿中央美院在读。二儿叫都学,长相有点憨,但人家是高中毕业,同笔者是同学。务农,争气好强,万事不求人。女儿在河南工作,儿子(和小军)在市电视台上班。三儿三蛮可谓是农村中的强人,当过队长,矿长,办过石碴厂,曾拥有两台推土机,一台铲车,近几年拥有十几亩绿化树苗。其女儿也是强人,辞去铜川报社的工作,到陕北随丈夫创业去了,大儿在西安国营企业,小儿现搞了一辆车专跑快递。
四个女儿分别嫁到孙家坳,十里铺,屽村,黑池塬。老大一儿两女,大女做翻译,二女导游,儿子就职上海。老二一儿一女,女儿交大硕士,现在空军医学院搞科研。老三一儿(孙阳),现在铜川电视台工作。老四一儿,在西安做企业管理 。
大姐虽七个儿女,但由于老两口一生勤奋努力,家中始终没有出现缺吃少穿的光景。可想而知,大姐老两口的一生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大姐今年八十二岁,耄耋之年,身体仍然硬朗,成天拄个拐棍到坡下的帽子山摘花椒,釆金针菇。儿女们都说扔掉不管了,但大姐念其是老两口开荒多年经营起来的椒园,丢掉于情于理都舍不得。不管儿女们唠叨,老人一如即往,照例要去她的椒园。
二姐
二姐在姊妹中个头最低,但脑子最灵活,会说话,很幽默,常和儿女媳妇孙子们开玩笑,性格开朗的她其实饱受缺衣少穿的苦楚。她也养育了七个儿女,也是三男四女。但因家底薄,老付又不是肯出蛮力的人,故年青时家里可谓一贫如洗。虽然大儿芳贤高中毕业后也搭帮去陈炉镇买瓷碗拉到富平,三原一带換粮食,大队煤矿当过会计。怎奈那个年代无论怎样干总是脱不了个“贫”字。到二儿子有贤在北京结婚,家里寄去了一百元算是完婚。直到九十年代,这家的日子才有了起色,从此,日子如人常说: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比一年红火 。这十来年家里过年前后天天设宴,亲朋乡邻来者不拒。热闹气氛村中无二。
三十年前子以父贵,三十年后母以子荣。二姐家熬出来了,二儿子在北京原兵器工业部,三儿子在西安一研究所,二女儿在西安一医院。大儿,大女,三女,小女虽然都是农民,但都生活无忧。
二姐过去日子紧,多年来礼当拿不出手,但宽裕后出手大方,不似一些过惯苦日子细密惯了养成小家小气的人。儿子回来三六九摆筵请客,也没见母亲说个不字。
大儿的两个儿子都成了家,一在铝厂,一在西安。
二儿一个儿子,现在美国,
三儿一女,尚幼。
四个女儿中老大一儿两女,儿在成都,两个女儿在西安;
老二一个儿子,正在读研。
老三一儿一女,都在西安 。
老四一儿,在西安。
三姐
三姐个头最高,也最漂亮,似乎继承了父亲的容貌,石清水是屽村美男子,人高马大,皮肤雪白,性情开朗多趣,说话有点结巴,越结巴越爱说话,算是个活宝。不幸的是,八零年在村办煤矿下井出事故丢了命。后来三姐续了陕北石匠老杜,此人没大本事,现在成天推个小车往返于川口卖自产的菜和水果。似乎老杜的文化水平不低,他在研究易经,说起来也头头是道,直把我这半个文人听得一头雾水。老石留下两儿一女。大儿子拴狗天生费事,小时抽烟,点麦秸集,骑邻家的自行车满村飞……长大成人大家都说他可以演《上海难》的许文强。现在年近五十仍是风度不减,成年干活晒不黑,仍然是奶油小生模样。父亲的一切优势在他这里得到了延伸。拴狗命苦,四岁的儿子跌入院中的水窖。一个女儿,也己成家,现在都好。
老二拴民人老实,现给别人开大车,在川口租了一间房,一家人搬入,女儿在饭馆打工,儿子在川口小学上学,一家人其乐融融。
女儿小芳,就像一首歌里唱的:“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漂亮”,嫁给了工人,自己在郊区政府上班,一儿两女,生活美满。
四姐
四姐两儿两女,大儿一家人在北京,两个女儿在西安。老李是个能人,前多年当过村队、煤矿会计,日子一直过得不错。儿子给老人在西安买了房,让老两口去住。怎奈农村干了一辈子,故土难离,俩人同小儿子仍住在村中自家院中,老李一个面包车自己上街,给人帮忙,红白喜事一概支应,还有地里的农活,倒也忙得充实。最近,儿子又给家里买了两台麻将机,母亲没事支应止心慌,同时也贴补些家用,挺好!
小妹
小妹七五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后在北关雷家沟上“共大”学医。恢复高考考进铜川师范,毕业后先后在北关前齐中学,黄堡屽村中学,王益王家河中学任教,今已退休。丈夫是师范同级同学,也就是笔者本人。工薪阶层平淡无奇,庸碌一生。
我们这些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人响应国策,执行一胎化,故仅有一个女儿,现在北京。
比较起来,五姊妹家境稍差些的是三姐家,虽然儿女们孝顺,但老两口一年还要在地里寻钱。四姐两口虽然也务农,但北京那位看似长不大的儿子厉害,北京两套房,西安还给父母一套,况且老李是现代人,手机,汽车玩得溜转,和三姐家自然不一样。大姐、二姐日子那叫个红火,然而又有不同,二姐家彻底翻身是在二零零零年以后。而大姐家是一如即往,锦上添花。
再如,似乎大姐家文墨气息浓厚,可能是继承和家耕读传家的传统,自打民国和文瑄先生编撰《同官县志》开始,到这一代的和谷、和麦婷,再到下一辈的和小军,和翠,以及孙扬,都能写出锦绣文章。二姐家辛芳,海贤爱文,间或有文章面世,其他几家似无书香之气。
再如,和家人相对独立,付家人比较抱团,石家人吃苦精神在,李家人矜持,小妹家揽亲。
说到幸福感,应该是二姐,三姐最幸福(幸福不仅仅与钱有关)。
说到健康,要数大姐,二姐,三姐了。
前几日,吊庄大侄女家过事,姊妹五人坐在四姐的炕头上,唱起了老父亲的秧歌曲。父亲年轻时是秧歌队的伞把子(领头人),有唱不完的秧歌。老人九六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要说的话太多,全当说完了。吴老先生两口养育的这五个女儿都好,都在小康路上前行,甚至成为某一行的佼佼者,这当属吴家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