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有一个小插曲:
儿子在背老师安排的乐理作业,碰到一个难题,他总是背不下来,几个回合之后他开始有点灰心了,说着丧气的话,眼里还含着泪水。
如果是以前我便会批评他了,现在的我只是让他站起,和他一起走到阳台上,对着空气吸气呼气吸气呼气,然后我对他说:现在就当你之前没有背过,你再去试一试。
大概过了一分钟不到,儿子便高兴的跑过来告诉我,说爸爸的方法真有效,果然记住了。
所以一定要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帮助孩子从困难和悲伤中走出来,然后他很可能就会找到办法。
接下来继续昨天的话题。
三
你会不会让你的孩子上兴趣班?该不该让孩子让兴趣班?
人人都知道要按照孩子的兴趣去开发他们的才能,但对于孩子的兴趣在哪里却并不清楚,往往可能只是自己的兴趣而已。
NBA球星科比有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我觉得挺有道理,他说:为人父母应该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各种机会,然后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像他小时候他就是跟着父亲打篮球,然后就疯狂地爱上了篮球。
提供的机会不是单单将孩子交给兴趣班就可以,父母还应该在孩子的生活中营造出相关的氛围,让他们频繁去接触,慢慢被感染,然后兴趣就可能会发生了。
我从儿子学习魔方的过程看到了他的潜力,我鼓励孩子们尽可能多去学点东西,不是为了成为什么家,至少能收获自信。
《异类》一书有关于不同家庭背景孩子的对比。
A-家庭富裕的孩子总是让孩子一刻也不能闲,让孩子穿梭于各项活动之间。
B-穷人家的孩子则完全没有任何安排,也就是所谓的自然成长。
C-中产阶级父母总是和孩子商量事情,晓之以理,会孩子们讨论。这种风格被称为“协同培养”。
并不是说那种模式更好,但不同的模式会培养出不同的能力,我个人倾向于以B为主,注意协调A与C,当然并不是这么简单,父母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各种机会,有时你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可能会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不要放弃鼓励孩子。
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我们都知道的道理,但人们还是习惯于直接得到“鱼”。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也是重点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具体的知识,一旦他们掌握了方法,学习任何学科都不会有太大问题,这也是领导型人才所具备的能力。
有很多工具很值得孩子们去学习,比如思维导图,记忆力培训等等。可惜的是我所处的环境里这种培训不是太多,就算有质量也不知很高,说明重视的程度还不够。
五
如果你问我什么能力才是最很重要,我会肯定的回答:社交能力。
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学习出色的学生,往往因为交际能力或情绪管理能力比较差,多半会成为怀才不遇者,高不成低不就。
著名犹太教育家齐克罗宾把孩子的交友过程分为四个互相重叠的阶段:
1.三至四岁为自我中心阶段。
2.四至六岁为自我满足阶段。
3.六至九岁是互惠阶段。
4.九至十二岁是亲密阶段。
很明显,孩子一旦过了十二岁就会慢慢形成固定的交往思维,父母再想改变可能就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我们尽可能在孩子小时候给他们提供各种锻炼社交的机会,积极鼓励他们多交朋友。
我记得希拉里在传记中描写了小时候和人打架的事情,后来两个人变成了一生的朋友。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矛盾,父母不必过于紧张,最好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2018年01月14日于中山
注:坚持写作第五十五天,开心的看到有朋友也加入了简书,看到他们所写的东西让我看到和他们之前的差距,我需要一直这么坚持的写下去,慢慢提高自己的写作,同时我还需要读更多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