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谈谈少生或不生孩子的问题

今天看了海峡时报/The Sunday Times的一篇文章,有点感想,应该发给报社才对,可是英文不及,算了,写个华文的发给群友吧。

这是篇统计文章,说40岁-50岁的女人不生孩子的比例越来越高了,20年前是7.1%,10年前11.2%,去年15%,也就是说每10年推高4%。看完通篇,感觉不想生的气氛会越来越重,再过10年不只是多4%了,好像科技与病毒蔓延一样,一两年就能改变风气,搞成都不生了怎么办?

我过了生育的年龄,可10年后是孩子们将面临的,我想这篇文章不至于督促孩子中学生们惊醒吧,那么就是督促二三十岁的人,可通篇是各种意见的访谈,拼在一起不知道宣传的方向。

也许我理解错了,有方向,政府不是在鼓励生育么?却隐藏了一个括号的备注:生不生在自己。老百姓在乎政府么?或许在乎舆论吧,被拼在一起的东西吹来吹去,得了,还是没方向。

我有方向,不是直觉,简直是本能的:正常的夫妻,结婚了怎能不要孩子?

何为正常?身体健康,有家族。前者不必解释,说后者。两家人谈婚嫁,若是新婚夫妇名言以后不想要孩子,你说两家人能答应不?结婚成什么了,搭伙过日子么?婚姻的感情保障是什么,孩子很关键。光靠法律搞得不敢结婚了,真成了搭伙过日子。

事实是,新婚夫妇都打算要孩子的,可因为工作忙碌就拖着,拖着拖着感觉变了。想想吧,越来越忙怎会停下来生孩子呢?如果能停下来,需要多大的信仰支持?如果不是信仰,就是奔着理想,等到某人稳定宽裕了,通常是男方,女方可以赋闲在家生娃了。不是说女方可以在职生育么,那就不是理想,是现实与妥协,这么一妥协,又拖着了。

所以不该让自己太忙了。如今有没有不忙的工作,或者不忙的工作是不是赚钱少?我觉得社会的保障不至于让人忙得不可生育吧,不然真成问题了。是人们有没有“安定”下来,“安定”就是在一个地方,找一份工作,踏踏实实干。如果因为行业不景气而换工作,起码还是同行业,还在一个地方。你会担心有些行业变化快,今日做的明日不适用了,这种工作求新求变,要灵活应用知识,却可以理解成所学知识均不受用,那么是最不拿文凭当回事的行业,靠的是工作态度和学习能力,这也是“安定”。

生活有种杂音就是追求个性化的梦想,比如周游世界,去做某某有趣的事,不见得是事业。我这种写作也算,近年来也想周游世界了。不同的是,我有了家庭和孩子,尽量带着他们一起。你看,是个顺序问题。

二十多岁时干什么?找份不太忙的工作,成家,生育。三十多岁依然可以生育,工作慢慢忙起来,有点闲空好。四十多岁使劲忙,孩子们也大了,夫妻也不必腻歪了。所以,要尽早生,25岁就生,这也是最好体质时期。这篇报道却有种催人40岁还生孩子的意味,压根就不要谈40岁,谈20多岁才对。

反正我的孩子我就这么教,早早生了给爷爷奶奶养着,我们也乐呵,年轻人也自由洒脱。我看如今不生孩子的另一个原因是老人们不想给带孩子,也忙着工作。连老人都忙着谋生,年轻人能不担心么?老人为啥谋生,不想或者不能得到后背的帮助,年轻人看着呢,看到自己的将来,那还生个什么?

我没想过让孩子将来照顾我,女儿常说以后有了工作会请我吃大餐,我说请我吃食阁菜饭就行了。孙子孙女我乐意带,不计较,那是快乐。如今社会怎地功利呢?没有么?据说很多家庭鼓励孩子做家务还给钱。家务解决了,父母高兴。财务解决了,孩子高兴。可我觉得怪。以后照顾老人和小孩也要算钱么?还有文化么?

说回来,不是经济问题,是文化,也是信仰。报纸应该有点信仰。

2025.03.02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