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面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人合一”理论的思想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本为天地所生,天地孕育了人类,所以人类是自然之中一份子,是构成自然存在的一个有机因素。
再者是由于正因为人为天地所生,因而人的行为和情感应该与天地的运行规律相一致。人的行为与情感是包含在天地运行规律之中的。人虽有自身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阖辟往来,是与天地万物相同、相通的。
其三是大自然不仅以它的运行规律为人类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提供了规范,而且大自然是具有感情色彩的,能给人感官上美的享受,并有利于人快乐的生活。
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整体关联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道教“物无贵贱”的思想,蕴含了现代生态文明发展的丰富内涵,倡导人们应注重生态健康和环境健康,建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和自觉的环保意识。因此,人类的养生既要养护和热爱自身生命,也要尊重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生命,使得各种生物能够按照自然规律独立运行。天人合一,最根本的就是在时间和规律上,做到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界是万物得以繁育、生长的基础和前提,人类的养生要遵循自然界四时六气和地土相宜之理,主动按照自然的规律去调理身心、养护生命。《内经》中所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正确的养生保健,不是盲目跟风,也不是超负荷锻炼,而应该依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心灵需要进行。要学会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返璞归真,顺应自然。
动以天为无妄,动以人欲则妄矣。无妄之义大矣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