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恋人要结婚了,我照例提前一天去“喝喜酒”。其时,所到的同学朋友甚多,照例是寒暄过后即娱乐。主“战场”当然是打牌,我照例是做个看客,因为我至今仍没学会打牌(准确的说,是我根本就不屑学),即使看都仅是消磨时光而已,这种场合走早了似乎有些不妥。
这时,她走过来,照例对我笑笑说:“你怎么至今仍然只是会看啰,要知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哟!”我自作多情地认为有双关之意,于是,灵光一闪,随口便说,我看啦,退而结网,还不如临渊羡鱼呢!世人皆谓“凡所难求皆绝好,一旦如愿又平常”,“网”而所的之“鱼”已不复渊中之鱼之美矣!众皆大笑,她也说,想不到多年不见,你仍一点儿没变,口才还是那么好!
的确,事后我也为我的出色表演感到自豪(不知怎的,在她面前说话总是那么有炫耀欲)。其实,仔细想想,“羡鱼”和“结网”两种行为呀,还真值得玩味。因为它们折射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甚至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可为什么一直流传的都只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种观点呢?干嘛就武断地认定“羡鱼”就不如“结网”呢?这大概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在作怪吧!在他们看来,“羡鱼者”一定想得到“鱼”,既然想得到“鱼”,只是看着“羡”肯定是不行的,当然不如回去“结网”来捕到它,从而达到了“得鱼”的目的。由此推而广之到很多领域,告诫人们空想不如实干,这样一来,确实赋予了它积极的意义。但,我们何尝不从本原地方出发,作别的理解呢?
也许,那些“临渊羡鱼”者,天性本非捕鱼人,只是喜欢欣赏鱼罢了,世上抱着“吃鱼没有看鱼欢“的人本非少数。的确,鱼在深渊中自由滑翔,其姿态万千之美,比网中之鱼不知美了多少倍!何况“退”而“结网”,耗时良多,再临渊捕鱼,前时所羡之鱼,未必还在原地,也许早已换上千万次了,纵然捕得又有何欢?况且,美是一定距离的欣赏,前时之所以认为它美,是因为有“临渊”之距,若捕之网中,捉之手中,也许初时之美已完全消失,使你怅然若失,由是深知它的美离不开它的世界——深渊,离不开它的家族——鱼类。再则,由于和人并非同类,所以你欣赏它的美时,它未必就接纳你对它的欣赏,如果你把你对它的欣赏用占有的方式强加于它,不光是自私,而且有些霸道甚至是蛮横了!这样看来,还是陶潜先生做的好,悠然地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真意他不与人言,让我们悟了上千年。因而有人提出物我合一,回归自然,不是让我们捕鱼鸟兽,而是让我们的灵魂也皈依自然,同鱼鸟兽和谐相处,同样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空气、阳光、泉水等。进入“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的审美境界,互相欣赏,相映成趣。即使积极入世的人也主张保护生态平衡,不然,会因为太过于“积极”,什么都想攫为己有,惹恼了物极必反的规律,到头来,“鱼”没吃得到,惹德一身“腥”!
看来,“退而结网”还真不如“临渊羡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