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纳西姆 尼古拉斯 塔勒布
[译]万丹 刘宁
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英国脱欧和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之后,“黑天鹅”这个词一下子火爆起来了,不管是大众媒体还是日常交流中,时不时都会提到黑天鹅,用于形容一些意想不到事件发生。但究竟黑天鹅这个概念是什么,却也一直没有去好好想想,最近正好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书,就顺势取阅一下。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这本书的定位是通俗易懂的畅销书,换句话说就是很快能看完,但真的开始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内容远远比我想的深刻和复杂。也许书的一开始还比较通俗易懂,比较文学化,但是继续读下去的时候,进度就很慢,书中不断引用一些哲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等专业人士的观点,还涉及了很多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这本书又是对传统统计学方法在现实的社会问题上运用的批判,对还没怎么了解过数理统计的人来说,阅读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内容也有点偏学术,尽管作者在某些章节直接写明如果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可以跳开这一章,但全书的阅读感觉还是有很多的地方没读懂,至少我连书中提到的很多人我都不认识,虽然他们在专业领域内可能相当的有名。
所以就我目前的认知来看,我只能看懂我能读懂的部分。在本书中,作者对于诺贝尔经济学奖有着非常大的成见,举例说明了好几个获奖者的理论在实际运用中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但很凑巧,他提到的两位他认可的获奖者,我在近期阅读过一些他们的文献和理论,卡尼曼和哈耶克。卡尼曼最近在国内的通俗读物《思考,快与慢》也是一本畅销书,由中信出版社引进,这本书相当于给大众普及了行为经济学的一些内容,而且比较通俗易懂。而哈耶克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任务,在几十年前就由邓正来教授翻译了其一大批的著作引进中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在任时执行的经济政策运用的都是哈耶克的理论,那个时期两国的经济都得到非常好的发展。其实两位的理论我也没有理解得非常深刻,仅仅是有所涉猎,但作者在书中流露的观点,是对一些经济学家在钟形曲线下做出的理论模型运用到社会事务中有效性的深深怀疑,这些模型并没有考虑到极端的意外事件发生,而这些极端的意外事件是作者认为的对人类历史影响更为深刻的事件。
作者出生在黎巴嫩,书中一开始就提到了黎巴嫩的战争,大家以为战争只会持续一会,然而战争持续了好几年,甚至没人能预测战争到底什么时候会结束。911也是在预测之外的极端事件,但作者在书中有一个假设非常有意思,如果有人提前知道了911会发生,然后为此做了相应措施,没有让那架飞机起飞,最终的结果是预测到的人会像普通人一样继续正常上班退休然后离开这个世界。书中又提到沉船事件的历史,最后都是由那些幸存者来叙述,而死亡的人是无法表达的,因此,我们会忽略那些沉默的证据,我们永远无法知道那些已经死去的人的想法。同样研究历史,也会产生一些归因错误和叙述谬误,这些都会造成我们对过去历史认知的偏差,但我们却用这些知识试图去预测我们的未来。同样,畅销书的出现也并非是事先计划好的,JK罗琳在咖啡馆写作的时候也不会预料到笔下的哈利波特系列会如此地成功。看了书中很多这样的例子和分析之后,就会让人去思考,我们平时的思维模式是不是太局限和太固化了,几乎抛弃了对意外事件的考虑,一旦超出我们思维框架的事情我们就觉得不可能发生,而且对此相当自信。
书中对柏拉图化的批判贯彻全场,作者对这种乌托邦理想化的思维模式非常反感,而且在现实的生活中做决策的时候往往用的就是这种理论模型,只研究大概率发生的平均事件,而将极端的意外事件的发生剔除在外,用钟形曲线解决几乎所有的问题,与钟形曲线不符合的情况一律被剔除。这对于解决社会领域的问题几乎没有什么用,书中用数学中的几何与大自然进行比较,叶子的形状,山的形状,都不是简单的几何图形,也找不到几何理论中的直线。我由此想到之前看的《古典哲学的趣味》(牛津系列丛书)中提到,柏拉图在历史上并不是一直被放在这么高的地位,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才慢慢地对他的作品开始重视,他的理论慢慢成为主流的观点之一。那柏拉图被重新认识,被人们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是否也是一个偶然呢,甚至是黑天鹅事件呢。利用了理想的模型来做判断,就会在做决策的时候忽略很多隐形的危险因素,有时候就好比在藏满火药的床上睡觉,经验主义在实际中有时候比学术上的理论模型更加有用,但经验丰富的人往往又无法将这些经验上升到学术理论层面。
整本书看下来信息量特别大,需要有一些别的基础阅读和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尽管如此,阅读完之后对自己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的转变还是有所触动的,以后看问题的时候,会有意识地想想自己是否这样思考存在局限性,对打开读者的思路还是很有帮助的。很期待有一些知识储备之后,再来翻看这本书,会是怎样一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