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由此想到,带团队时偶尔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次团队表现不如人意,恨不得苦口婆心,手把手教,关键别人还不领情。最后是自己累别人也累!孔子真的是高明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道理不错,通俗易懂,要真的做到却需要很大的境界!需要宽容的心态!

“诲人不倦”为不厌其烦,耐心教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是动辄不教了,两者看似矛盾,却是不同的理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思考就不教了,更重在启发式教育,教给人思考的习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