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前我收到了照相馆精修的个人照,很是满意的替换了3年的微信头像,本以为只是会收到塑料姐妹花们的赞美,没想到在公司群里随便回了信息就被同事发现了,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惊讶,那一刻唯一感谢的并不是我爸妈,而是P图师……
睡前惯例在朋友圈打卡,内容只是很普通的读书心得,10分钟的时间,点赞量超越了过往一周的总量,同时还有很多陌生人的私信:你在哪里拍的呀?我也想换……那一刻我发现中国人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不善于表扬,在我以同样的话术回复了一串信息后,我看到一个曾经被我屏蔽的微商,私信内容是:你们公司有XXXX的培训业务吗?那时快凌晨了,我本能的回复了我们有哪些内容,对方回了句:先睡吧!
结果今天早上再次收到了对方的私信,只是简单回答了下昨晚的问题,对方爽快的支付了2万块,这在以往是不太常见的,我就问了句怎么突然会找我,因为我时常在朋友圈发公司的新闻并没收到类似的业务微信,她来句:看你头像感觉挺亮眼的,就点开了你的朋友圈,发现你们公司是有我们想要的业务的。接者聊了几句后发现对方是某企业的培训负责人,兼职做微商而已。
没想到,10分钟,我就为公司挣了2万,而那张头像200元都不到……
这样的反差让我充分意识到,你以为的不在意其实能引起别人的很大注意力,比如我们朋友圈里从来不顾别人感受的刷屏广告,职场上从来不顾客户感受的素面朝天,这些的确没有触犯任何法规法则,但却忽视了对别人的另一种“尊重”。
很多人说我要活的自在,微信是自己的天地,想怎么舒服怎么来,为什么要伪装?其实这与真实并没有任何矛盾,而是一个小小的朋友圈其实就是公众场合。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发送关于你自己的信号。
我有一个朋友,人长的很漂亮,工作和家境也不错,相亲3年未果,很多人好奇为什么这样的优质女青年都单着,她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听一个介绍人转述相亲对象的反馈:聊天感觉都没什么,而且也是自己想找的类型,但每天看她在朋友圈里隔个几小时就发个无关痛痒的状态,比如吃饭的时候遇见了什么,大马路上看到了什么,前几次为了建立关系会刻意的点赞或评论,但一天下来发现已经疲于应付了,觉得这样的女生要么是现实的人际关系不好,要么就是需要在朋友圈里寻找存在感的,所以就没有所以了。
其实这还是正常的,我们常见到有些人在朋友圈里呼天抢地的抱怨芝麻大的小事,仿佛整个世界欠了她一样。我相信我们所有人的朋友圈里都会有类似的人,我也相信我们大多数会选择屏蔽或者拉黑,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是这样的真实。
张德芬老师在自己的《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里写道:你在哪里刷存在感,就说明你想要获得来自那个地方的爱。如果我们没有找到一种真正爱自己的方式,我们终将会以任何形式感受到孤独。
所以不论是一个彰显自我的头像,还是一句漫不经心的朋友圈,都是你在经营个人品牌的努力,你可以不在乎,但你不能要求别人不在乎,用心去经营每个曝光点虽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但肯定可以给到你不一样的体验。
换了头像的我,生活没有任何改变,但每当我灰心如土的时候,我就会看到微信上那个闪耀的自己,我就会告诉自己要怎么应对困难;我也时不时发些丧气的朋友圈,但我很清楚那是真实的自我,我需要朋友的关注和安慰,但我也会时不时发自己读书跑步的朋友圈,给身边的人和自己带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