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场景一:方便面
昨天晚上妞想吃方便面,正好爷爷奶奶出去散步,给妞买了两大包回来。当天晚上就自己泡了一包,今天早上起来告诉我想用方便面炒炒吃,我心里是很不想让她吃方便面的,一是方便面本来不健康,二是昨天刚吃过,很想对妞说:“昨天刚吃过,你怎么又吃。”但是想了想这句话说出去,岂不是带着埋怨的情绪。迅速调整了下:
我:好的,加不加火腿肠,鸡蛋呀?(先用接话技术把妞的话给接住)
妞:只要香肠,妈妈我来接切香肠吧!
我:好的
妞:妈妈,其实我很想吃泡面,但是呢,昨天晚上我已经吃过了,我担心你不让我吃。
我:妞妞,你能换位思考,想到妈妈的顾虑,妈妈很开心。不过你要是真的很想吃泡的,那就泡吧,不过妈妈想知道你今天吃了,准备隔几天再吃,咱总不能天天吃吧。(肯定孩子的行为,用语言表达出来我此时的感受。)
妞:今天吃了,等姑姑回来了我要是再想吃等到那天再吃吧。
我:好的,那你现在自己做决定吧,想泡的话你自己泡,要是想炒,妈妈给你炒炒。
妞:妈妈,你还是给我炒吧
其实炒方便面我感觉比泡的稍微健康,起码用水煮了一遍,然后作料不用包装里的,用点生抽之类的炒就可以了。妞最后的决定也是我想要的结果。
炒完后,妞尝了口,赞不绝口!问:妈妈你尝尝吧!
场景二:白天阅读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生活的一些琐事我基本上能冷静下来,迅速调整我的语言模式,但和妞谈到学习的时候,就显得慌乱、着急,不知所措。原因可能是过度关注重结果。
本来定好的计划每天白天阅读30分钟,晚上阅读30分钟。因为以前上学都是晚上阅读,所以现在趁寒假特别想妞在寒假中把握好每分每秒阅读看书。恨不得每天看完一本书。这只我的一厢情愿。
当我把这个结果看得很重要的时候,我开始我的唠叨、催促模式。
上午妞起来没多久,我就开始问,上午几点开始看书啊!看啥书啊!妞说我上午听喜马拉雅的三国演义,不想看,我说那你不是说白天也阅读的吗,那你什么时候看,妞:下午吧。
到了下午,我又问......最后问得妞非常烦了说:“阅读是我的事,不想让你管。”
当时我真的很气,想怼过去。幸好我们是学习过的,先退回去,不要说话,现在说话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指责一顿孩子,家长说得面红耳赤,孩子在那哭得稀里哗啦。再一个就是我唠叨得没完,说的内容对方直接屏蔽,没有任何意义。
到了下午,我午觉醒来,检查完当天做的作业,问妞:阅读妈妈想听听你的想法,可以吗?
妞:我想让你给我讲散文。晚上我再看。
我:好的,你想听散文妈妈给你讲,为了让我讲得更起劲,我想在讲得过程中随时提问,可以吗?
妞:当然可以。
总结:关于阅读这个事情,其实也是我起了对比之心,看有的小孩捧着书不放,一看就是1,2个小时。我应该感到满足,妞每天也在坚持看书啊!而且也愿意听我读散文,想想有的孩子都不接受这些比较文学类的书的,妞还主动要我给她买巴金的《家、春、秋》,就算买回来不看,起码人家有这个心,我应该看到积极的一面,每天去肯定做到的,而不是盯着没有做到的。
场景三:晚上吃饭,脚惹得事
晚上妈炒好菜,一家人吃着,说着,本来一派其乐融融的场面,妞的脚放到我的椅子上,我:把脚放下去。妞意识到自己的姿态不雅,迅速放回去又放到了自己的椅子上。我严肃地说道:把脚放下去。妞有点不开心地说:“我没放到你的椅子上。”我:吃饭有吃饭的样子。放你椅子上也不行!本来也没啥,爸爸马上接话说:“就是啊!你又不是男孩子,搞得跟莽汉一样,腿一翘......关键这一说,爷爷又开始接话,爷爷:哎呀,等我们大了就知道讲究了......妞一听哗啦掉泪了,赶紧把饭吃完回了自己屋里。
反思:说孩子真不能当着人多的面说,下次得注意。
先让妞在不好的情绪里呆一会吧,我吃完饭又听了听课,翻了翻哭闹、抗委屈流程.......今天就写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