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通过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结合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具体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其成效直接关系到我市各项事业发展的质效与未来。要推动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到与我市发展脉搏同频共振,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同向而行,坚决摒弃任何形式的盲目跟风与脱离实际。
一、坚持实事求是,在内容设置上精准对接发展需求与干部成长
培训内容是教育培训的灵魂与牵引。以往的经验教训表明,脱离本地实际和干部岗位需求的“拿来主义”课程,看似新颖先进,实则水土不服,难以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能力。我市在规划培训内容时,必须牢牢把握“实事求是”这一基本原则。
[if !supportLists]· [endif]
强化需求导向,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一方面,要紧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领域等中心工作,确保培训内容与我市发展“同频”。另一方面,要深入调研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干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和个性化成长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渠道,“精准画像”干部能力素质现状。
[if !supportLists]· [endif]
[if !supportLists]· [endif]
实施分类施策,提供“量身定制”的项目套餐。 基于精准的需求分析,改变“一锅煮”的模式,针对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基层一线干部等不同群体,开发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与课程模块。例如,对经济部门的干部,侧重强化产业规划、招商引资、营商环境优化等课程;对基层干部,则加强群众工作、应急处突、乡村振兴等能力的培训。让每一位参训干部都感到学有所需、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确保培训“不白来”。
[if !supportLists]· [endif]
二、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形式上追求契合主题与学员特点
教学形式是承载培训内容、影响培训效果的关键环节。干部作为特定群体,其学习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参与性和问题导向性特点。因此,教学形式的选择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盲目追新逐奇。
[if !supportLists]· [endif]
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平衡。 “守正”意味着要坚持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如系统的理论讲授、深入的经典研读,确保理论根基扎实。“创新”则要求我们积极适应新时代干部认知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科学合理地引入并优化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互动教学方法。关键在于,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将课堂变成“表演秀场”或简单堆砌新名词。
[if !supportLists]· [endif]
[if !supportLists]· [endif]
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合拍合身”。 在选择和组合教学形式时,必须充分考虑本地的教学资源条件、每次培训的具体内容、参训学员的岗位特点和接受程度。例如,在政策解读类培训中,适度嵌入结构化研讨,引导学员结合工作实际深入探讨;在能力提升类培训中,加大案例教学和模拟演练的比重,让学员在贴近实战的场景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思维风暴、翻转课堂、学员论坛、主题沙龙等新兴形式,要精心设计实施的时机、频次和流程,确保其真正服务于培训目标的达成,与培训主题高度契合,与学员认知水平和工作场景“合身”,真正做到形式创新为内容增效、为学员赋能。
[if !supportLists]· [endif]
三、坚持精准施训,在学员选派上确保资源投向最需要的地方
干部教育培训资源是宝贵的,必须用在刀刃上。以往存在的“一哄而起”、“全员培训”现象,看似覆盖面广,实则稀释了培训资源,可能导致“需要的没学到,学到的用不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培训效能的降低。
[if !supportLists]· [endif]
树立精准化培训理念。 深刻认识到干部教育培训的核心目标是让“真正需要培训的干部”进入“最适合其需求的班次”学习“最能促进其履职尽责的内容”。要彻底扭转将培训人数、班次数量简单等同于工作成绩的片面观念。
[if !supportLists]· [endif]
[if !supportLists]· [endif]
严格执行精准选派机制。 对于组织调训类项目,要聚焦培训主题,细化选调条件和标准,严格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培训对象范围,精准识别和选派最相关、最急需提升相应能力的干部参训。对于干部选学类项目,也要加强引导和管理,确保干部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岗位要求进行选择。通过精准的学员选派,实现有限优质教育培训资源的“精准滴灌”,最大限度地提升培训的投入产出比,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我市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大局。
[if !supportLists]· [end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