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1月9日小程序上线以来,小一年过去了,小程序除了开始因为大佬光环炸了一下之后慢慢归于沉寂,直到现在,不温不火。
对微信自己的生态来说,服务号是公众号的补充,小程序是服务号的补充。
公众号对企业来说是消息窗口,关注我的用户可以收到我的推送的消息、动态、活动通知等,但仅却仅仅提供消息推送而已,企业的功能还是要通过线下或者下载APP或者其他方式来获取;服务号在此基础上做了优化,企业可以使用更多功能,但也只是在push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维度。对比如图
其实对运营者来说,服务号和订阅号最重要的两点区别是:服务号本身是作为一项服务功能来设计的,所以服务号的位置是直接放在用户的列表中更方便触达,因此服务号如果推送消息,能直接推送到用户的消息列表中,比起折叠在订阅号里,曝光率更高,端板是服务号是一个月只能发4次;其次是支付功能,只有服务号才提供支付功能。
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区别,服务号是侧重服务,订阅号是侧重消息推送。其实早前我有想过,服务号和订阅号,大部分形态都差不多,为什么不直接整合到一起,仔细想来,在产品布局上,如果把服务号像订阅号一样埋进二级页面,那用户使用服务的成本是很高的,门槛一高就不用,服务号的服务初衷会难以为继;如果统一放到消息列表中,那么按照现在每个月至少10+的订阅号每天一推送的频率来看,会强烈干扰到用户微信的正常使用,而且服务号同样也会被淹没其中无法发挥作用。
在无互联网时代,企业广告宣传会留下自己的企业地址;在PC互联网时代,地址变成了网站;而到了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站变成了二维码,公众号。但用户想要了解你的产品之前,需要先关注你,并且大部分企业的公众号和服务号是无法直接提供服务的,这个地址只是让我知道了你广告中没说完的信息。
在小程序发布前夕,张小龙做了一个关于为什么设计小程序的演讲。张小龙说互联网最初是和人体相互独立的PC,随后变成了我们现在人体延伸的手机,10年后的互联网,应该会直接融入我们体内,比如在我们的视网膜里,那么那个时候我们要使用互联网,一定不是像现在这样,需要一个应用一个应用去下载和切换,而是即时即用,比如在肯德基,我们眨眨眼金就可以直接点餐下单付款。
现在要使用一家企业的服务内容还必须先去应用市场,搜索应用,点击下载才能使用,而切换到另一家企业的服务,则需要关闭当前的额服务,再找到另一家企业的APP打开,其实比最初我们通过搜索引擎在所有官网之间自由切换的体验还要麻烦。
微信小程序希望能实现应用服务的无缝切换,我要使用一家企业的服务,我只要进入这家企业的小程序首页就可以直接开始使用,不需要下载,切换到其他企业也是像PC上一样简单。我的小程序中的每个程序,在我的小程序栏目中,就像PC时代的一个浏览记录,我可以删除,也可以收藏做书签。此外,小程序也应用了LBS功能,当我走入某个区域,会自动展示附近的小程序,比如进入肯德基就能第一眼看到肯德基的小程序。作为移动官网地址,用户在广告中扫描二维码就能直接进入到你的小程序主页,直接享受你的服务。
张小龙基于对10年后互联网形式的想象,小程序如果分享,也能在聊天中直接实时分享应用中的某个页面,而不是APP的下载页面和下载地址。
然后小一年过去了,微信小程序似乎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作为公司触达地址,小程序确实比公众号、服务号要更合适。但小程序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无法自己完成设置的,小程序除非能简化成模板化的样式,否则对于要请个开发写小程序来说,对大部分商家来说成本偏高。那么那些自己有开发资源的团队来说,小程序又有点太小了,小程序比起APP来说,功能完成上还是比不上的。此外,毕竟小程序是内嵌在微信里的,那么就有两个问题:一个,用户要使用APP,需要先打开微信,点开发现,点开小程序,再找到你然后打开,这个流程,比起用户直接在手机桌面打开软件来说流程更长;其次,用户要成为你的用户,必须先成为微信的用户。也许在国内,微信如果一直能保持当前的占有率,用户流量或许不是一个很令人担心的问题,但在国外呢?未来呢?
而张小龙描绘的未来的互联网,或者说物联网的形式,确实是可能可实现的,从2000年黑客帝国就开始有这种想象。但物联网应该是依托硬件以及整个系统的变革,而不是通过一个APP。
那么,小程序后续有可能的发展的点在哪里呢?
就目前来看,微信小程序,除了是微信系统服务号的补充——或者说,如果未来小程序能简化用户的设置门槛,完全可以替代服务号,在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还可以作为APP的补充。企业确实应该有自己的移动互联网主场,但对一些企业来说,开发和维护一个独立APP的成本太高了,也没必要,而轻量级的小程序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而适用小程序的企业,反而是那些有线下实体的企业,餐饮、电商就属于其中很典型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