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章子怡在微博晒出了待产二宝陪同女儿醒醒跆拳道练习的照片,她分享了自己感受到两个生命积蓄力量时的幸福和感动,母爱满溢。
不禁回想起她过去"国际章"的时代,好强争斗,有底气却略显张扬,总有颗不安分的心。那样的状态让她登上了荣誉巅峰,却总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爱。
然而,她终是一个爱情至上的女子,所以她知道自己并不满足。
而后她遇到了汪峰,风云变幻,激流勇退后在大众唏嘘声中嫁给对方,并接纳了其与前妻的女儿小苹果,视同己出,过起了平凡人的日子。
她没有理会众人的反对评论与恶意攻击,生下女儿醒醒并亲自带孩子,作为继母努力给小苹果更多温暖母爱。复出后在《演员的诞生》中以导师身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演技更加成熟内敛,从容优雅,平和自洽的子怡。实在让人钦慕!
我想,这样的蜕变,是一个女人成长的历程,也是内在安全感在人格层面修复的一个过程。
章子怡的原生家庭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她从小身体不好,上面有一个哥哥,父母对哥哥更多宠爱,而对她几乎很少说爱。
在一次公开采访中,她坦言,以玉娇龙自比,如果娇龙得到父母的鼓励,可能最后不会变成这样的遗憾。
1、不安全感从何而来?——早年亲密家庭关系缺失
精神分析将安全感来源分为起源层面和现实层面。从起源学原因分析,现在的安全感程度和早年家庭关系,即重要亲密关系的构建有关。早年如果充满不确定因素,比如缺爱,父母情绪不稳定,家庭关系冲突、心理创伤等,就会潜移默化地在内心营造一个充满动荡、缺失的心理环境,并将这样的内心世界投射到外部环境中,即“人为”地觉得外部物理环境或人际环境的不安全。
这样的不安全感渗透到人格层面,结果是即使长大后在安全的环境中,仍然会感到不安全。并且会通过替代补偿和延迟补偿重获弥补内心的安全匮乏感。
物质的一定匮乏和家人对哥哥更多的关注,是子怡缺少安全感的来源,也让她从小学会独立自强,用外在的坚强掩饰内在的脆弱不安。
这种隐藏在内心的不安全感犹如双刃剑,一方面驱使她在事业上不断进取,另一方面又让她的爱情之路坎坎,容易操之过急,患得患失,甚至用力过猛受到伤害。
章子怡在24岁就凭借电影《茉莉花开》夺得金鸡奖最佳女主奖。剧中,她一人分饰三角,将三代女性在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历经风雨挫折时的人格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部电影与其说是一部女性成长史,不如说是三首打上安全感心理烙印的命运进行曲。
母爱缺失,茉的沉沦。子怡演绎的茉,纯真倔强,争强好胜,仿佛就是青春年少的子怡自己。
茉的母亲是一个中年丧夫,孤独冷漠且控制欲望很强的人,对女儿很少交流,几乎没有温言软语,只有冷言责骂。在这样没有爱的温情环境里,美丽的茉遇到了能给予自己事业成功名利的孟老板,并在孟老板的“温柔体贴”攻势下陷入爱河不能自拔,哪怕后来身怀有孕被抛弃也执迷不悟,结果后半生一蹶不振。
茉将孟老板带来的事业成功价值感和爱情的共生关系视为自己人生安全感缺失代替补偿的救命稻草,一旦这样的“安全替代补偿”消失,没有修复完成的破损的”安全内核”会更加破碎,使她沦为不再相信周遭的任何人和事,不能爱自己,更不能爱他人,包括她的孩子莉和自己的母亲。于是造就了莉的命运悲剧。
伤痛冲突,莉的悲剧。母亲茉给了莉一个没有关注,只有伤痛冲突的童年。莉很小就要面对父亲缺席,哭闹时没人理会,母亲和外婆间的争吵或者冷漠。这样的环境让莉形成了敏感多疑,自私脆弱的性格。
她对丈夫邹杰百般控制,勒索,因害怕失去而希望对方无条件接纳和顺从自己。在面对自己输卵管不通没有生育能力后彻底垮掉,陷入神经质猜疑和恐惧中。
莉的内心从小就充满不安全感,她没有自信和爱自己的来源,也没有信任对方和爱他人的能力。哪怕是在有了抱养的孩子花后,享受了一段短时间的亲密家庭关系,重获了一份安全补偿,但是,由于她深重的没有稳定安全支撑的猜疑忧虑达到了人格分裂的程度,丈夫最终忍受不了卧轨自杀,她也就此失踪。
关怀给予,花的绽放。花是莉和丈夫抱养的女儿,但幸运的是在童年时期她得到了养父养母细心的关怀和爱的呵护,培育了较为稳定的安全感内心。哪怕是青春期后养父养母相继离去,她的外婆茉继续承担了照顾花的角色。
花也是坎坷不幸的,她支助上大学的初恋男友小杜后来另有新欢,最终抛弃了身怀有孕的她。但,在面对和外婆茉同样的命运悲剧面前,花没有选择沉沦退缩。
同样作为母亲,她满怀着对腹中孩子的爱意,勇敢地担负起一位单亲母亲的角色。用坚强温暖的臂膀抚养孩子健康成长。
影片最后那张洋溢着花自信温情的笑脸,仿佛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新时代女性的重生,和未来的那个健康阳光的孩子。
和茉、莉不同的是,花原生家庭赋予她安全感的力量成为逆转和主宰她命运的支撑。
2、对父母不安全感的认同也会带来不安全感
曾奇峰老师曾说过,父母对孩子很多方面都会有过度的担心,从效果上来说,过度的担心等于诅咒。表面上是父母担心孩子出问题,潜意识却是,孩子不出问题之后的远走高飞,父母就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父母的这样的担心出于自身不成熟的人格,会影响孩子成人后对社会和外部人际环境的安全投射。
我身边有一位朋友,毕业后换了几份工作,在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后干脆待业在家。他对于外部环境和各行业的未来都充满各种担忧,迟迟不敢迈出去。
我得知他的家境不太好,父亲曾经在中年时因突然改制失业后赋闲在家,在换了几份工作后仍郁郁不得志。而且,他的父亲脾气古怪暴躁,对社会和人际环境的失望愤懑充斥着整个家庭,家庭冲突不断。父母甚至将行事难,人际也难的担心抱怨过早传递给孩子。
他坦言,从小就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
3、如何修复缺失的安全感?
我们都好像是一只蜗牛,蜗牛感受到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自己的壳。我们感觉到了这个壳,就以为这就是我们的外部世界。因此,安全感来自一个无形的壳,是心理投射的安全,不是真正的物理安全。世界本身是否安全,其实并不十分重要。
那么,如果因早年家庭关系等各种原因致使这个安全壳破损缺失,我们是不是可以修复一下,使壳更完整和厚实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向内需要增加自我觉知,转变已有认知,意识到不安全感只是一种心理感受,是潜意识层面的不确定,危险和缺失感,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
就比如我第一次做高空瑜伽,全身附着在一根缎带上,且头部倒立不能用手支撑身体时的那种失重失衡感。老师会引导我们逐渐战胜心理的恐惧,使用的方法就是不断告知我们,这种恐惧感是不真实的,我们正处于安全的空间,有着科学的保护工具。
在学习精神分析后,当自己面临做一件事情充满紧张害怕时(比如演讲),我会告知自己,其实考虑的很多东西都代表了童年的缺失,是现在的假想敌呢。
其次,你需要用行动向外扩展安全的意识边界。
比如在想做一件你喜欢但不确定不敢做的事情瞻前顾后时,这时不妨放下过多的思考,先做起来,在和做事情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感受这件事情的真实难度。
学习心理学和重拾写作是我在今年年初给自己定下的目标,积累和准备是必要的,但是应该学习积累到什么程度才开始行动呢?我也踌躇过,不自信过。
但是,恰恰就是这种用积累和准备来搪塞的心理,证明了内心想拖延的防御。于是,写作先从构思动笔写提纲开始,学习心理学先从接触浅显易懂的书和听一些大咖心理讲座分享开始,慢慢地,积累就在这种过程和正性体验中了。
何为正性体验呢?就是能得到内心愉悦和获得价值反馈的心流体验,这样的体验多了,就转化为了一种更安全的意识边界扩展,也就是渐渐认为,所做的事情也没有那么难了。
最后,向外需要与他人建立连接,从亲密关系中修复断裂的人格。
人格的形成离不开重要他人,那么想修复它,也离不开与人的关系。保罗G在《安全感》书里说到,恋爱、结婚和生子是我们人生中的3次重建人格的机会,这些经历都是在我们生命中增加重要他人的过程,在与他人重新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人格中的断点,并且重新修复它。
缺爱的章子怡在遇到了历经沧桑,懂得用成熟的爱去呵护对方的汪峰后,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安定栖息地。这样的重要客体给予了对方不安全感延迟替代的满足,于是成就了一个更自信从容的子怡。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心灵没有归属,或者转身后没有什么期待,不管你知不知觉,承不承认;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就是,坚信有个人永远在我们的背后爱着我们。
愿你也有这样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