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世界|不那么枯燥的纪录片《国家宝藏》

文|暮帆

印象里文物是什么?文物一堆瓶瓶罐罐,造型似乎相差无异,上面或绘着青花四样,或有小人、花朵......唯一值得吸引人的眼球的时候,也就是被专家说出来的惊人的价格了。

但似乎,文物也有生命,他们在历史长河的洗练之后,被磨去了包浆,呈现出最完美的本色,带着萤光。在历史的交错与光怪陆离中,静静的呼吸,讲着他们曾经的故事。

去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一个短纪录片走红于网络,连带着走红了文物修补这一冷门的专业。诚然,《我在故宫修文物》没有BBC里那样的高逼格,遍访山水那样的潇洒,仅仅只居于向隅一角,更写实,更平淡。像是白开,淡淡的、稳稳的。

里面更多的是文物修复师们,趋于平常自然的生活,和文物的交流对话。他们可以在故宫的小小一宫里,度过很多很多个与世隔绝的春夏秋冬,竭尽所能,哪怕蹉跎了自己的青春,也要让那些被时间磕了碰着的文物重新焕发光彩。

而今年,又有一款不那么枯燥的纪录片——《国家宝藏》

“让国宝活起来。”  “如此炫酷的开场,一看就知道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             

确实如支持人张国立所言,这是一个很炫酷的开场,不再是沉闷、优雅的古典音乐或是古筝曲,一下子就赚足了人的眼球。这才让我觉得,文物的历史积淀与底蕴才真正释放了出来,带着历史的脉搏,以全新的开场走入了现在的舞台。

黑色背景+光影交错

然后是各位馆长的出场,每个人的打扮都是长衫马褂,端的是儒雅书生,要的是俊雅风流。诚然他们顶着了“某某某博物馆馆长”的头衔,但似乎我连听都没听说过,果然如同存放于玻璃柜里的“老古董”一般,默默地矗立着,守着他们自己的故事。他们算是这些存放文物的地方的看门人,一代一代地守候着......

然后二十七件国宝重器与众共享,堪与明月争辉。

一开始画面从故宫恢弘大气的太和门取景开始,镜头慢切,由近景切向远景。感觉把整个紫禁城都包容了进来,慢慢地、慢慢地,走完了紫禁城快六百个春秋,以一种亘古不变地缓慢姿态,穿过渺渺的历史。

紫禁城

然后这一期的守护人登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李晨。李晨给我们大家最多的印象是——耿直的“大黑牛”,是那个站在黄河边上,为《黄河大合唱》报幕却感触颇深落泪的老男孩。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国家宝藏》这部纪录片一改冗长、沉闷、枯燥的套路,由舞台剧的表演方式来探究这件文物曾经发生在他身上传奇的故事。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吸引观众的前提下,来介绍我们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文化之瑰宝。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评论上有人说,这类节目无须为了讨好观众而改变。这样即使获得了很高评分,也终究没有原来的味道。

我却不这么认为。中国,是唯一存留的四大古国之一,这样一个有着久远历史的国家有那么多的东西是慢慢沉淀出来的精华。而现在,许多传统艺术都被这个鱼龙混杂、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渐渐淹没,韩国申请了“端午节”的世界文化遗产,居然还成功了!!于是韩国人过上了中国的端午节,来纪念谁呢?是屈原吗?每每想到这里,都觉得啼笑皆非。

但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似乎也没有了往日的庄重,多了一点点的随和和越来越精简。西方的万圣节、圣诞节在我国掀起的热潮却是愈发的热烈。当今文化多元化,诚然使文化之间更好的交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守住自身,然后再在本身上充实自己。

文物这些年来,也仅仅限于躺在博物馆里,游人偶尔前去参观,或许会惊叹两句,仅仅于此罢了,再无一点波澜了。但是我们却忘了,这些曾经都是我们祖先所遗留下的灿烂文化,他们记载了中国的历史沿革,和那或战火纷飞、或光明祥和的时代。他们存留下来有多么不易,能被中国存留下来的又有多少?

曾经的八国联军侵华,圆明园中的许多珍宝都被洗劫一空,十二生肖铜首分散于世界各地,于是国家不得不以天价来拍回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又或者我们的青花瓷瓶、唐三彩,被存放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里。

图片发自简书App

走吧,去看看这个不太枯燥的纪录片,看看中国的瑰丽文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是无意随意拍拍,却不想自己也迷上了这清清浅浅的绿。我想怕是在宿舍待久了的缘故。 路边的野花,娇艳欲滴,一场雨后,...
    初阳夙羽阅读 2,924评论 0 0
  • 昨天听了笑来老师的课,虽说它是讲给刚毕业的大学生的,但是我觉得对于我们从校园出来很多年的人来说同样适用。所以今天把...
    穆建园阅读 1,495评论 0 2
  • http://data.music.qq.com/playsong.html?songid=101145322&...
    宝宝笑了阅读 1,70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