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很多家长们关注的热点。孩子放假在家中,自己要上班,一颗心两头悬着。既不能请假在家看孩子,又担心孩子每天赖床,晚起晚睡,不写作业,只惦记着玩手机王者荣耀、吃鸡游戏,或者是盯着电脑电视不肯挪眼,怎么办?
暑假,对于广大的中小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几乎所有的中小学生都盼着暑期的到来。暑假可以说是孩子的“天堂”,可以不用顾忌第二天六点起床,不用顾忌第二天交不上作业而受到的老师的惩罚,爸爸妈妈每天又要上班,没有人看管,更是无拘无束、肆无忌惮。在家里要么开着空调,躺在沙发上一边啃着西瓜,一边看着自己喜欢看而平常又不能多看的动画片;要么拿起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约上小伙伴打上一天的王者荣耀或者吃鸡游戏,为此家长们可是伤透了脑筋。
暑假生活在不同年代的记忆中五颜六色。从昏天黑地的做游戏,开学前两天的狂补作业的一代,到无可奈何“被辅导”的一代,再到王者荣耀炫人物皮肤、吃鸡游戏炫枪法走位的一代,暑假在一代代传承中,有了不同的内涵。
70后从来没有补习班,没有英语舞蹈钢琴,做完了语文数学,玩就是孩子们的天下;那时候也没有电脑手机,甚至连电视都没有,所以也不用担心错过动画片......,家附近的几个同学伙伴聚在一起集思广益,可谓五花八门,弹玻璃球、丢沙包、丢手绢、老鹰抓小鸡、滚铁环、跳皮筋、跳方格、打弹弓、滚铁环……随便找一块空地就能玩得不亦乐乎。
8090后是一个物质富足的年代,娱乐节目开始丰富起来,彩色电视基本进入每家每户,动画、电视剧是每个人第二天上学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是前途、现实的压力过早的压在他们的肩膀上,90后却没有80后那么自由,渐渐的成为一个“学习机器”,奥数班、英语班、钢琴课、羽毛球课……上完这个那个来,从早学到晚,看不到头。
到了00后这一代,是最幸福的一代,他们没有70后的无忧无虑的疯狂玩耍,没有80后每天都不会错过的动画片,没有90后各种补习班的压力,而是一个网络化生存和电子化生活的一代,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正在成为他们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娱乐习惯,甚至娱乐方式。
如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人们进入信息化社会时代,物质生活条件普遍提高了,吃喝玩乐逐渐丰富多样,手机、电脑、平板等网络电子产品也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少人对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上瘾”,尤其对中小学生影响更是巨大,由于没有节制地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他们把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当成玩具,长时间沉迷于手机、电脑游戏中,不但使青少年成绩下降,影响视力更会使青少年走向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对身心健康造成及其不良影响。
可以说手机游戏就是孩子的“学业杀手”,从游戏机,到电脑,再到现在的手机,载体不断在变,游戏不断在变,不变的是孩子贪玩的本性。过度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孩子,肯定是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孩子,孩子的沉迷行为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失的总和。
从家庭方面来说,对于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父母也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就是孩子成长的一面镜子,父母做的每一件事孩子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其一,现在的家长普遍都是下班回家后,就时刻盯着手机,自己不停的地刷着微博、聊着天、玩着游戏,未能给孩子做好榜样。其二,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看似陪着孩子,实则把孩子放在一边儿,缺少了对孩子的陪伴,完全忽略孩子的真实需求,这让孩子有种被冷落的感觉。于是他们便会借助其他事物来获得心灵补偿。零食、电视、电脑、手机、网络等便成了他们最好的陪伴者。其三,由于现在的父母在外有工作的压力,回到家中又各做各的事情,疏于对孩子的管理,缺乏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孩子每到放学回家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手机,有的孩子甚至通过手机“百度”搜索作业答案,完全放弃了自主的思考能力,有的孩子甚至因为手机性格大变样,常常冲动、任性与父母争吵,逐渐变的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久而久之,便对手机形成了依赖性。
从学校方面来说,近年来学校老师通过网络布置家庭作业的现象越来越多,比如通过微信群、QQ群布置作业,或者在APP上布置作业,各种各样的作业APP占据了家长的手机。在我身边有不少亲戚同事都在不断抱怨现在的学校越来越瞎胡闹了,每天的家庭作业通过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给学生布置,甚至有的老师推荐学生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下载各类学习APP,有些作业还必须要在手机APP或者平板电脑上完成,结果作业不仅没完成,孩子反而迷上了手机、平板电脑里的网络游戏,根本就没心思学习。家长们总是担心过度依赖手机等电子产品,不仅使眼睛视力下降,还有可能会导致孩子患上“失写症”,语言能力退化。没收手机吧,孩子没完成作业,老师要惩罚孩子、通报家长;给他手机吧,家长不可能时刻守在孩子身边,实在难以控制孩子玩网络游戏,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举着“数据化学习”、“信息化社会”这样高端的借口,鼓吹着“电子作业”可以让学习更高效之类的口号,把手机正大光明地带进了孩子的生活。原本家长们想尽了办法想把孩子从游戏中拉回来,被学校和老师这么,更是难上加难了。家长为此,也和孩子之间产生了很大的情感冲突。
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网络游戏被现代人称为“电子海洛因”,一个孩子如果沉迷于电脑游戏、手机游戏而不能自拔,等同于自毁前程,其危害不亚于毒品成瘾,这句话绝不是危言耸听。
为了新一代的青少年家长和学校应更加重视起来。
在家里,父母们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身教胜于言传。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一味的玩手机,不如放下手机,与孩子起阅读他自己喜欢的书,并多与孩子交流分享书中的含义。这样既能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记忆能力,又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孩子面前家长只可以利用手机学习,工作,要孩子明白手机不光只是可以玩游戏,还可以从手机中学习更多的知识。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千万不要冷落了孩子,父母们哪怕再忙再累,也要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让孩子在爱中长大。而不是只有高科技相伴的童年。不妨利用周末、节假日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去看看不同地方的自然风光、风俗人情、历史名胜。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或者陪着孩子到户外,多参加一些户外亲子活动,结识更多的小伙伴;或者陪着孩子一起做手工、干家务,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创作能力和家庭责任感。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放下手机,走近孩子,和孩子下下棋聊聊天,问问学校的奇闻趣事,相信孩子定会敞开心痱,侃侃而谈,或者一家人一起出去散散步,这些都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父母合理的给孩子制定计划,可以为家庭成员做一个作息表,每个环节动静交替,紧凑进行,学习玩乐休息都不误。作息表不只是针对孩子本人的,而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严格按照要求去做的,在相互提醒、督促,可以有利的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同时还要一个奖惩机制,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小视频,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奖惩:考100分就可以想干啥干啥,想吃啥吃啥,考97—99分可以看会电视,吃零食,考94—96分可以到超市买玩具,考80—93分就惩罚干家务扫地、洗碗,考80分以下的就得好好复习功课,我觉得这就是非常不错的一个奖惩机制,让孩子对惩与罚的认识,能够有效的提升孩子的上进心和学习成绩。
在学校,学校必须严谨中小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如若需要给父母联系或者父母联系孩子,可以通过老师手机或者设立公共电话亭用于联系,老师应取消使用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布置作业,回归传统的纸质作业,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们的书写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中小学生沉迷于手机的现象,虽然还存在着其他的客观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一部小小手机,折射出的却是亲子关系之间的大问题。父母更应该多抽时间陪陪孩子,和孩子谈谈心,多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给孩子营造一个快乐而又轻松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