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皖儿:中国工笔画的发展之我见】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分为工笔和写意。
尽管中国工笔画的概念提出较晚,但在将萌芽状态的原始绘画忽略不计,从工笔画成熟的重要标志战国帛画算起,工笔画早于中国画的另一形态写意画近1500年,至今已有2300余年的历史。美术史论家称工笔画是中国画的“原点”,是中国画的正宗本源,毋庸置疑。
上官皖儿发现,更有深意的是:工笔画的发展轨迹,与国势的盛、衰、强、弱基本同步,国运昌则工笔兴,国势弱则工笔衰。
汉代是一个崇尚雄浑博大的文化时代,汉代工笔画形成恢弘、富丽、雄奇、刚健的艺术特色,显然离不开两汉这一特定的时代条件和品藻风气的影响。形神概念和“天人感应”观念的提出,更为工笔画的发展推波助澜,工笔画初露峥嵘、渐入佳境。
大唐盛世,政治昌明、思想开放,“天地成平”、“外内禔福”,统治者重文崇艺,具“因知丹青之妙,有合造化之功”的体认,希冀绘画艺术“想功烈于千年,聆英威于百代”,与艺术家们“盛明今在运”的由衷认同和 “乘运共跃鳞”的热烈愿望实现了相得益彰的契合。
“经济文化发展和文化理念的提出造就了汉唐工笔画的空前繁荣,汉唐雄风成为古代盛世文化中最鲜明的美学形态。”著名新闻记者、作家淮君总编辑说,宋代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很有利于工笔画的发展,造就了继汉唐之后工笔画的又一个高峰期,宋代的绘画美学理念也在晋唐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得以延伸并有重大突破,许多理念对今人的创作仍具很强的指导意义。宋人的“简极生神、极简极精”,“高古高简”的审美取向集中的体现在宋画中,不乏一花一叶、一枝一鸟、半边一角的简约之作成为传世经典的范例。
艺术求美,大美而“本真”。“大美”之“大”,乃内涵之大,“大美,谓覆载之美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容天地于我心,顺天地而行事”,只有天地人合一,真善美合一,方为大美,方能归真, 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方可参透真谛也。(文/上官皖儿,又名上官皖,署名陛楼阁主人,别署淮南九公,著名新闻记者、书法家、画家、鉴赏收藏家、散文家、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