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香港的浅水湾,走下公车站,几级台阶后发现了一条文学径,记得两年前去的时候,那还是条普通的小路,现在路边立着三座雕塑,都跟文学有关,而且只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张爱玲。不知道在香港人的眼里,张爱玲是不是就代表着文学,或者是代表着香港的文学。三座雕塑隐约回顾了张的文学生涯,生于乱世,创作集中爆发,最后悄然离世。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她死后竟然会在华语世界里如此的出名,她曾说过,出名要趁早,没错,因为死后的事儿谁也料不到。
其实令我遗憾的是,浅水湾有一条文学径,不该只有张爱玲,虽然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倾的是香港这座城,但还有很多作家都曾在此地留下足迹,比如戴望舒,落花生,当然还有另一个女作家萧红曾在香江遗言「 我将于蓝天碧海永处 」后 ,被埋骨于此,竟然被选择性的遗忘了。
在回来的车上,我也在想,大概因为萧的作品里只有她心心念念的黑土地和家里的后花园,全然没有香港的影子,她笔下那位永远在漂泊的马伯乐还没有来得及漂去香港,萧就离世了。她活得太短,如果再活十年,香港应该就会出现在她的笔下了吧。但东北之于萧红,正如湘西之于沈从文,只写东北的萧红与只写湘西的沈从文,在我的眼里是那么的单纯,单纯,简单的,像秋天的蓝天,本应是最常见的东西,但却在特殊的年代里显得那么可贵,放在时间的长河里,就给了历史增加了另一种诠释。
文学,既可以有张爱玲这般洞察人世的冷眼旁光,也可以有萧红这般感性的单纯,读者可以有偏见,但艺术不会有偏见。
一条文学径就是一个城市在文化上写就的一本书,它的形式与风格,也是对城市的一种诠释。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取舍,当然也是香港这座城市特色的由来。
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