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经不为烦辞
原文:
孟子释公刘之诗曰:「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释烝民之诗曰:「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只添三两字,意义粲然。六经古注,亦皆简洁,不为烦辞。朱文公每病近世解经者推测太广,议论太多,曰:「说得虽好,圣人从初却元不曾有此意。虽以吕成公之书解,亦但言其热闹而已。」盖不满之辞也。后来文公作易传、诗传,其辞极简。秉彝:持执常道
初读这一小节还不知道「释公刘之诗」该怎么理解,后来搜索「爰方启行」就找到这句话的出处乃是《诗经》中的以「公刘」为名的诗篇。第一句话可以理解为孟子解释「公刘」这首诗的时候说「居住的地方有堆粮食的仓库,出外的行人会有包裹,然后才会向着前方开步走」。
结合前面就好理解后面这一句了,孟子解释「烝民」这首诗的时候说「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人们掌握着这些法则,所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后面几句就比较好懂了
只添三两字,意义粲然。六经古注,亦皆简洁,不为烦辞。朱文公每病近世解经者推测太广,议论太多
翻译为:孟子只加了很少的字意思就很明朗了。六经古文的注释都不用繁冗的话。朱文公(朱熹)诟病不满近代(他生活的朝代)人解释六经加入自己的推测太多,抒发议论太多。
「说得虽好,圣人从初却元不曾有此意。虽以吕成公之书解,亦但言其热闹而已。」盖不满之辞也。后来文公作易传、诗传,其辞极简。
翻译为:(朱熹说)「说的虽然很好,但是圣人原本从最初却并没有这个意思。虽然吕成公有书解,也不过是说个热闹罢了。」大概就是朱熹的不满之词了。后来朱熹写易传和诗传的时候,言辞极为简练。
这篇就是古人对批注古书的看法:要精简得当,不宜附会个人太多的意思而掩盖了古书的真正含义。这就是题目所说的「解经不为烦辞」
2.手写九经
唐张参为国子司业,手写九经,每言读书不如写书。高宗以万乘之尊,万几之繁,乃亦亲洒宸翰,遍写九经,云章烂然,终始如一,自古帝王所未有也。 【 自古帝王所未有也 「自」,稗海本作「日」,则与上句连读为「终始如一日」,其义亦不可通,当作「自」是。】 又尝御书汉光武纪赐执政徐俯,曰:「卿劝朕读光武纪,朕思读十遍不如写一遍,今以赐卿。」圣学之勤如此。
唐张参未收到详细资料只找到相关资料如下:
唐大历年间,名儒张参主持勘定五经,大历十年(775年),开始将勘定之五经墨书于国子监中孔庙之西廊屋墙壁上,这里是唐朝硕儒讲经论道之“论堂”所在。书写工作1年乃竟。30多年后,太学荒坠,太子少师郑余庆重修《五经壁本》。
从上面可以看出张参是唐朝的一位名儒,官拜国子司业,主持勘定五经。手写五经还说读书不如自己亲手写书。唐高宗是万乘之尊,事务繁忙却仍然亲自把九经写了一遍,是帝王中从未有过的。又御赐《汉光武纪》给徐俯,说道:“卿劝我读光武纪,我觉得读十遍也不如亲自写一遍,今天把我写的赐给你。”帝王学习之勤勉到了这种地步。
通篇比较好理解,没有什么特别晦涩的地方。也意在说明古人读书很勤勉,后人亦当学习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