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孩子出门前,家长都会跟孩子说:“宝宝,今天外面冷,穿件厚外套吧。”有时候孩子会拒绝,说“我不想穿。”这时候你会怎么办呢?有几种比较常见的回应,你看一下你会这样和孩子交流吗?
1.讲道理式的:“降温了,穿太薄会生病的,你要听话哦!”
2.恐吓式的:“今天不穿外套就别想出去!”
3.感动式的:“你看妈妈这还不都是为了你好,你还这么不听话,这不是让妈妈难过吗?”
4.诱惑式的:“赶快听话穿上,等下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好不好?”
你用过以上的方式来跟孩子交流吗?很多家长反馈,不可否认,上面举例的4种方式在孩子的初期教育中见效非常快,可是时间久了,慢慢你会发现,这几种教育方式会越来越没用,甚至还会反弹,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1.“降温了,穿太少会生病的,你要听话哦!”讲道理是无数家长前扑后继一直在做的事情,看起来好像很正确,实际上若把讲道理视为教育的本质,那你就大错特错。因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要使孩子“明白道理”,不要仅仅把道理告诉孩子,必须要首先让孩子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
2.“今天不穿外套就别想出去!”有时候孩子特别顽皮,怎么说都不听,家长一着急就开始发脾气,甚至还有家长打孩子。且不说体罚会对孩子心灵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你用发脾气的方式来阻止孩子做一件事情,孩子会从心里认可你么?你怎么保证他在你的视线范围外也会听你的话呢?
3.“你看妈妈这还不都是为了你好,你还这么不听话,这不是让妈妈难过吗?”相比于讲道理和发脾气,这种刻意感动是一种由此产生的升级版的不良教育方式,这种方式会让孩子在内心产生负罪感,这种感觉会在孩子心里长期隐藏、蔓延,并慢慢剥夺孩子的快乐。在负罪感的压力之下,孩子会变的特别听话,在家长面前显得乖巧懂事,但是孩子的情绪总有一个出口,在家长这里长期压抑之后,就会在外界表现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做了大错事,甚至犯罪的人,经常看起来很乖巧听话。长期的心里压抑真的会毁了一个人。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这三种方式基本上算同一类的:所有的认知都是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所有的方式都是为了缓解家长自己的焦虑。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教育方法是诱惑式的教育。
4.“赶快听话穿上,等下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好不好?”在家长需要孩子听话的时候,诱惑是最管用的方法。一根棒棒糖、一个小玩具都会让孩子俯首帖耳。家长呢应该鼓励孩子,但如果你用物质来诱惑孩子,就会很容易在孩子心中打上功利的烙印。请家长们好好想一想:教育的目的难道不应该是要让孩子抵御诱惑,树立正确的三观吗?
既然这几种方法都不对,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呢?我们先从孩子自身说起:好奇心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对未知环境探索的能力,而叛逆心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宣誓。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一直认为他们要和孩子们斗智斗勇,其实不然,和你争斗的一直是孩子们的好奇心与叛逆心。明确了教育目的,那接下来就好办多了。孩子的好奇心是不会被外界力量阻止的。那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呢?根据教育心理学中孩子的心理出发,我总结了三种方式:
一、堵不如疏。教育就像治水,与其采用打压堵塞,不如采用疏导的方式。孩子有脾气了,就让他发发脾气,顺着他的思路走,挖掘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举个例子,孩子养的狗离开了,这时候孩子肯定特别难过,如果家长一味地说:“不要难过,以后再养一只,肯定会更开心的……”这就是典型的打压方式,企图用其他的事情来转移孩子对这只狗的注意力,我相信孩子肯定会哭的更厉害。
但是如果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这样说:“狗狗走了你肯定特别难过,妈妈感觉你已经把它当作你最好的朋友了,你们每天都在一起玩,它还特别喜欢对你摇尾巴,那时候多开心啊……”这样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就会把你看作他的朋友,你理解孩子,慢慢的孩子也会站在你的角度思考问题来体谅你。“我这么一直哭下去,妈妈应该也会不开心吧!”
二、疏不如引。在遇到问题之后采取疏导措施很必要,但是在疏导过后,平时的相处过程中,正向的引导则是更重要的事情。当然,这里的引导也不是讲道理,“行不言之教”是传诵千古的经典教育方法。如果你想让孩子做什么,那你最好先做一个好榜样。当你吃完晚饭之后在客厅看电视,那孩子怎么做到好好做作业呢?所以第二点,自身做榜样去引导。
三、情感鼓励。很多家长也知道鼓励教育的好处,会给孩子各种各样的鼓励:物质的、口头上的。这里我只想说,无论你用什么方式鼓励孩子,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认可和信任,让孩子感受到你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信任是叛逆心的天敌。多站在孩子的立场,看看他最近进步了什么,主动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才能让孩子在正能量的循环圈里健康成长。
所以,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情况,我们可以从顺着他的思路去疏导它、正确地引导他,从心底里接受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