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的力量——青少年教育漫谈之九
暑假开始了,有几句话能够代表我们所有家长心声。
有些家长问:“假期让孩子学什么好?”
好像是,不学点什么对不起这个假期。
哪怕国家已经出台限制学生额外补课的条文,要“减负”即减轻学生作业的负担。
可是,你会轻易让孩子轻松懈怠吗?
不行,文化课可以松一点,其他科目顶上去.......
我们依旧张罗着各种补习班,搜索各种训练营的信息,古筝、素描、乐理、芭蕾、工笔水墨、跆拳道、演讲、游学、参与什么组织项目……花里胡哨的兴趣班依然要给孩子填满所有假期。
多少家长这么想呢?又有多少家长会思考安排学生假期的意义何在?
如果国家想把孩子培养成学习的机器,那么取消假期即可。
假期是孩子学习社会知识、锻炼良好体魄、学会人际交往、树立远大目标、积蓄学习力量的大好时光!我们会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你说这样的论调有几个人信你?他们会问,如果你的孩子成绩连高中都上不了,你会让ta上技工职业学校吗?你会甘心让你的孩子上个专科或三本吗?你能接受职业教育还是会选择复读呢?想不想让你的孩子进入稳定有保障的体制单位工作并且还有良好的人脉关系?......
如果心中会打问号,怀疑控制学业负担会不会有效,我们不会有非常强的自信心态,你会想,如果放弃“鸡娃”的努力,最后会不会孩子吃亏?学校的老师群家长群各种通讯工具不断蹦出来这个孩子获得什么奖,那个孩子得了什么优之类的信息,自己掂量着会不会五味杂陈?拔尖、培优这种惯性已经绑架了我们的思维,你舍得给孩子松绑吗?我们家长的共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你会放弃一种坚持吗?.......
还真是,你不能多想,因为那会轻易否定打算让孩子轻松过一个暑假的计划!
当前好多培训机构被查、培训课程被叫停,但家长还是担心孩子输在这场人生马拉松的竞赛中。好开头、好结果、人生赢家、善始善终,我们也会不停的“鸡自己”难以摆脱这样的纠结。因为应试教育体制未改,孩子的学习生涯不让他们拼一下,那小升初、中考、高考会留多少遗憾!家长们很难,可选择的余地不多,不拼补习班,不拼学区房,不给孩子创造条件,孩子的未来前途似乎暗淡无光。
孩子们也很难,他们没有可以挥霍的快乐童年时光,小小年纪就开始把时间和精力消耗在补习班和去补习班的路上。而我们家长都是加入“内卷”式的“鸡娃”大军,因为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希望教育上拔得头筹,改变命运,能成为人上人,佼佼者,煞费苦心给孩子打鸡血,不停地让孩子拼命学习,寄予极大期望,甚至不惜拔苗助长。心疼着孩子,也传导着压力,我们很焦虑,身不由己,又无可奈何!
这是父母的欲望和天然本能,“让孩子优秀,绝不能差,上一个好学校”,持有这种观点占绝大多数。我们习惯于用打拼的方式、要争口气来对自己、对孩子进行激励,我们把孩子成绩和升学当成一生的参考标准,从小让他们像陀螺一样停不下来。很多家长恨不得在幼儿园开始给孩子上奥数班,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多数家长也成了孩子的助教。想想看,我们有多少人是内卷教育的参与者、实施者、经历者?我们被动地适应着外围环境,但并不认为是糟糕却还引以为傲,觉得让孩子多学一点东西仿佛看到“天才之星的升起”而沾沾自喜,我们把别人家优秀的孩子看成自己家孩子要成为的样子,所以我们会操纵着、控制着孩子美其名曰为他们好,我们在做着急功近利的事却还说着是为孩子的长远谋划,我们家长的虚荣心会随时启动并转过身就会给孩子设定更高的目标,因为我们会自寻烦恼式地纠结、矛盾、困惑,却又表现出很坚定,很勇猛,拼的欲罢不能!
我们清楚当前的教育是竞争压倒一切,分数压倒一切,残酷的像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面对压力,我们会追求短平快,会不停的刷题灌输、会千方百计寻求好的教育平台,会把成功的教育认同于“一级级被名校录取”,我们会给子女设定好完美的人生模版:名校,高学历,高收入,进入精英阶层圈子,混出好人脉,工资待遇高,体面舒适,风光无限.......
可是,现实也会告诉我们:非常成功的孩子很少很少,最终会变得平凡的孩子很多很多。大多数孩子都是平凡的人,我们需要接受这样的现实!但这个社会总给我们这样洗脑,“别人家可以拼钱、拼爹,咱们什么都没有,那只能拼孩子、拼时间、拼命”,普通家庭我就不信你能沉住气不焦虑,管它是不是误导却让我们一直背着这种压力。如果说有父母能认可孩子学习的不成功,那真是一种淡定。 如果说孩子有天赋考上了好大学,那是什么样的惊喜!一定会看作老天的赏赐与眷顾。君不见,更焦虑的阶层或者说难受的是那些家庭条件好些的,那些中产、白领家庭、稍微有些地位的或者是名校毕业收入高的父母们,更会把很大的精力财力投入到教育学习竞争上,投入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抢占上,心中更渴望孩子也要保持有地位、高收入,是名校出身,内心的焦虑尤显突出,因为这些人比普通人更害怕出乎意料的失败或者挫折,觉得孩子不能扬眉吐气像丢失自己的脸面与尊严一样。我总是想,有这样要求孩子的心态不能说不好,不管什么样的动机都是在刺激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对孩子而言,我觉得求学的饥渴感(不好听的话通过考入名校实现阶级跨越)算是一种很好的欲望,人人都期待一种事业有成的幸福感才是真正的驱动力量。我们家孩子的妈妈就是这样的人,总爱不厌其烦的给孩子灌输“上名校”的单一成功理念,什么“考上一个好大学,高薪、好房子、好车、好圈子、优越感、赢得尊重、定格下一代背景、有前途、甚至好婚姻”之类云云。我不会反对这么说都是错,但有时在家庭讨论上会和她抬杠,三个孩子会搞笑的在一旁起哄,孩子们也会反问“上名校”就是唯一的成功途径吗?他们会引入快乐和有意义的话题进行辩论。我们喜闻乐见这样一种家庭交流形式,孩子大一些,需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志向,认为这样的家庭氛围和自由讨论方式也很好,孩子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对人生方向及教育的看法,说明他们都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了,这时的家长仅是引导而已,没有逼迫的意味,孩子并不会产生不快的逆反情绪。
那么美国孩子是什么时候引起焦虑呢?我们知道美国的择校观并不严重,他们十二年的义务教育一般都是选择离家近的片区学校。报名上学,一视同仁,没有择校之忧,人人都可以上学,家长不必为上什么重点学校、名牌学校而四处托人,寻找关系。住哪个区,就近入学,没什么选择余地。孩子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不是非淘汰、非竞争性的,自然升学比较宽松,当然家里条件好的,可以选择合适的自费的私校就行了。没有像我们国内从选择幼儿园开始,什么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都要择校竞争,还把学校人为的分成三六九等,给人一种明显的优质资源不平衡现象。不惜走门道,掏赞助费,也要扎着脑袋进好学校,这种从小就把学业竞争作为主要使命来一步步加剧教育生态的恶化的确是每个家长焦虑的根源。了解国外教育的都知道国外学校有个特点,就是孩子不会为繁重的作业而折腾的精疲力竭。美国孩子从小学至初中每天充其量不会超过一个小时就可完成作业,其实小学几乎没作业,另外也不必为考试成绩排名什么的提心吊胆,因为学校不允许公开学生成绩排名。随着孩子的身体心智成熟,美国孩子竞争的压力主要从高中阶段开始,学业会突然紧张很多,用功的孩子可能会经常学到午夜12点钟。好多家长尤其是亚裔家庭都想让孩子进入大学藤校,这是一种移民目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也会面临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况且不少名流大学对亚裔学生的分数要求更严格,无形中迫使亚裔孩子要多付出一些努力,所以看看那些补课的培训机构,亚裔的孩子就占多数。但与国内相比,美国儿童青少年学业是相对宽松并积极推行快乐教育的,前面几期漫谈有过介绍,不再赘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