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初一同学聚会的日子,自从13年同学们陆续联系上以后,这样的聚会每年都会有几次。平时是升学宴、婚宴、老人去世等需要同学人气支持,正月初几的聚会纯是为了联络感情。
聚会我不是每次都参加,主要是路程有些远,有时又恰巧在外地。今天的聚会有些特别,刚好是我们认识30周年,我却缺席了!
因为自己当年是这个班的班长,缺席这次聚会心里还是不太好受的。至于缺席的理由肯定能列出几条,但是聚会地点(当年上学的小镇),离我居住的城市仅仅2个多小时自驾车的车程,而且我因为有别的事情明天就要去哪里,只要我稍作努力,我就可以和大家聚上。
我为什么就不做那份努力呢?
首先,我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不想因为别人而影响家庭计划。初七回小镇是早早就计划好了的事情,而且一家人包括亲戚共10人一同前往,但是高三的儿子有晚课辅导不能参加。所以我既不想让儿子独自待在家中太久可能影响他学习效果,又不想让家人都迁就我的行程。之所以这样坚守原则,就是因为自己以前牺牲自己的利益去迁就他人的次数太多,常常让人觉得就是爱凑热闹,没正事。自己事后也经常自责,感觉收获与付出不成比例。
其次,潜意识里觉得应该拒绝。自从参加专栏学习以来,对自己的注意力投放有所控制,不似以前那样随心所欲,而是尽量放在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笑来老师曾说:6人以上就是无效社交。如何从社交上来判断,同学聚会,尤其是这种同学已经联系上又相互更新了新的认识后频繁的大型聚会已经不能带来更多收益。该链接的已经链接,个人的经历已经了解,能深入交流的已经在交流,所以聚会时酒桌上的话很多都在无意义的重复。
还有重要一点,我发现自己虽然是当年的班长且成绩第一,但是已经没有了绝对的影响力。大家虽然很尊重我,但是我不能做到让每个人都和我的关系走得最近,他们偶尔的小范围再聚让我很失落。不能一直成为中心人物,我的心里是不舒服的。这次缺席,也是我潜意识里提高自己身价的一个行为(我不是随便就可以参加活动的大人物)。
说道这,不去参加聚会的理由已经很充分,不去是正确的抉择,但是,我要是但是,我却惦记着这次聚会。当看到微信群里大家呼唤着相互搭车前往聚会地点是,我忽然有强烈的想马上也能参与其中的愿望。我甚至去查列车表,看看有没有高铁可以到达,我可以甩掉家人提前回小镇……
最终,我没有回去。在微信群里和同学简单互动了一下,同学们也没有我预期的反响,原本决定录一段小视频的的计划也取消了。
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开始平静下来。现在反思这件事情,教训有二:1.自己的犹豫反复浪费了大量的精力。一件事做或不做都有理由,想好了就执行,不该再为此耗时费神,追加成本。2.在集体中自己并没有那么重要。其实我只要说有事情不能去即可,不用再补充不去的理由,也不必再更多关注这次活动,每个人最重视的都是自己的感受,哪有那么多精力去考虑别人!
不去参加同学聚会的意外收获:加入“不写作就出局”社群,使用简书写作,应用小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