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到10月时间的飞逝,从福州到成都城市的跨度,就这样,第三次,我们又见面了。成都这个城市是热情的,就好似火锅的火辣,一来就是倍感亲切。就像张文质先生印象中的性感成都,我遇见的成都是熟悉与智慧的。
坐标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时间2018年10月26日。熟悉在今早看到陈老师,不用介绍自己;熟悉在小橘子们依旧还是她们; 熟悉还是华哥在领着我们学习。时间好像回到了7月……
依旧是分小组学习,每个座位上贴上每个人的名字,细心体贴的小橘子们总是默默地呵护着我们。
不同的是这一次,满满的课例诱人的向我们招手。从1+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到后续5+教学经验的精英教师,每天三节课,是否你与我一样,期待着呢。
这个小学的每节数学课堂都有孩子在课前5分钟进行“童声小老师”,我惊奇的发现即使是二年级的小娃娃都准备精美的PPT,提前把要上的课进行简单的引入,孩子的表达也是流利清楚,比如第一节课的小朋友用视频数学课本引到国外,乘法口诀在外国人中的看法,正好跟老师完美连接;第二个小朋友讲的神奇的七巧板,你能想到跟什么课链接到一起了么;第三个小朋友简直让我惊艳!从古时的时间到现在的时间,条理清晰,所以激动的我没有照相,全程录像,回去跟大家分享。于是,我想回去是可以让我的孩子们也这样练一练。
第一课——《数松果》(5的乘法口诀)
这节课看似很简单,但作为起始课,其实是很有讲究的一节课。钟老师开头让学生提问题,最后选择两个问题来解决:5的乘法口诀有哪些?从哪里来的?
利用课本情景探究乘法口诀
在表格中让孩子们数一数,1堆有几个松果,2堆呢?
接下来接着问,你能看懂么?
其实孩子有的时候的回答真的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有孩子直接说出是5的倍数,那么我不由得思考如果我是老师,此时我该如何回应孩子。
师接着问:怎样发现的?
有孩子直接说口诀,这位老师处理引导孩子说出几个5这样的话,那么这里我想的是我可能会抢强调下几个5相加这样的话。
师揭开口诀,这里我感觉处理的很好,把本节课的重难点体现出来,到底如何编制口诀。
王佳老师的评课让我对这节课有了新的认识,生活中那么多关于5的乘法口诀的实例要多用,比如:几双手,5个5个小朋友站起来这种生活中的情景,我想,这也是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本质。
第二节——《面积》
沈玲老师在之前有幸跟她一个小组过,是一名认真思考的教师,整个一节课很有华哥上课的味道。
比如,开始就抛出来两个问题:什么是面积?怎么比较面积?
紧接着就告诉孩子们,这节课很简单,就研究这两个问题,研究完就下课。孩子们会感觉很轻松。
本节课的亮点在确实,孩子体会机会很多,例如以下教学片段。
体会面积的大小。
游戏一:两个大小不一的图形比赛谁涂的快,让学生在矛盾中认识面积大小。
游戏二:闭眼睛,摸一摸,猜猜哪个面积大?
对于比较面积大小这里,也是个亮点。
连续的问题,先看,看的方法不行了,用叠,当叠不行了,用到量,层层递进。我特别喜欢这个小格子,孩子直接找到两种方式比较大小。一种就是数个字,另一种就是先铺完一个图形然后用这些方格比较下一个图形。
当然,还有其他展示,让孩子继续体会。
刚上完概念课的我确实要学习很多,这节课很容易跟周长混淆。那么就要多用动手的活动让孩子体会,从而分辨二者。在教参中也提到丰富面的概念,所以我想回去还是要好好研读教参啊!
第三节——《记时法》
这节是节翻转课堂,在福州我就看了这个高雅老师和黄爱华老师设计的微课,当然这次我依旧认真的再看了一遍,可能这就是好的微课给予别人的魅力。
不同的是,这节课添加了新的技术—反馈器,可以实时的看孩子们的选择情况。
师问:看了多少遍?
生选择:A 1-2遍 B 3-5遍 C6遍以上(含6遍) 这里其实可以让孩子体会学生方式的不同性。
第二步:画一画,做标记(没有硬性要求,此刻的孩子很放手去做这样事情。)
老师问:俩种计时方法有什么不同?哪个最重要?
A 要不要加说明 B 有没有重复的数 C 有没有分段记
老师用爸爸给妈妈买票的情景让学生思考,学生模仿情景,引发思考,最后得出:12时记时法因为不分段所以重复,因为重复所以加说明;24时记时法因为分段所以不重复,因为不重复所以不加说明。再次让孩子投票
师:24时记时法这么有用,为什么钟表盘不是24时的,你可以创造吗?
如果24时钟表,你认为表盘上有什么
A 既有0,又有24 B 只有0,没有24 C 没有0 只有24
学生投完给看真是的24时表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我感觉最好的一个收尾
我喜欢这节课的工具,问题串,全班都参与,少一个都不行,不仅在德育上告诉孩子班级是一个集体,又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样,要多听听别人的思考。
絮絮叨叨写了一堆,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说成都是智慧的,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才是最要紧的。晚安,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