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 • 著 《关系之境:两性的真爱》第2章 形象的制造机制
读书笔记:
[“注视”时需要纯粹的安静。]
通过自我观察,你还可以发现你对自己有一种形象,这种形象可能是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也可能是自卑自贱、谨小慎微;或者是你经验丰富、学识渊博,自然而然对自己形成了一种专业权威的形象。
…
一旦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形象,这种形象便基本不会消失了,这时我们会尝试在形象背后,或形象之中找到一种保障、安全感、某种抵抗力。
…
摆脱形象便是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中,没有形象所带来的界分。
…
如果大脑一直不停地记录所有内心发生过的一切,我们永远也找不到安静、平静和安宁。
如果大脑的这种机制一直不停地运作下去,那么总有一天会消磨殆尽。这是很显然的,也正是存在于彼此关系之中的事实——无论是什么样的关系——如果我们的大脑像这样一直不停地在记录,它就会慢慢枯萎,这便是真正的老去。
…
所以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可能完全摆脱心理层面的这种记忆呢?其实,只有全神投入,答案才会变成可能:全神投入意味着忘却记忆。
…
但是人类多数反应迟缓,情愿住在自己陈旧不变的生活模式中,活在自己的思想习惯里。
…
[确立正确的关系意味着要消除形象。]
两个形象之间并不存在爱。
…
消除形象需要极强的理解力、注意力及探索能力,永远不能下任何论断,因为一个探索不息的人是永远不会得出任何结论的。
而生命也正如一条壮阔的河流,静静流淌,永不停息。你只有在这条生命之流中自由、欢畅地随波而舞,满载情怀,兴致盎然,你才能体味到这条河流的特质、它的广阔、它的壮美。
…
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说我就等同于那个形象,也不是说形象与我是不同的;我指的是那个形象是“我”,不是本真的我,而是那个思考的“我”。正是“我”这个思考者创造了这种形象。
…
只有摆脱形象制造机制的束缚,达到完全自由的境地,冲突才会停止,才会彻底消失。到那时才会有安宁:内心的平静,还有外物世界的和平。只有你的内心保持这份安宁,你的思想才会自由,才会行得很远。
…
我们大多数都生活在矛盾冲突之中,而彻底消除矛盾冲突之时真正的自由才会到来。
…
[在我没有全神贯注的那一刻,念想便悄然越上,创造出形象。]
念想本身就是不专注的。
念想是这个问题的根本,是记忆的产物;记忆来自于经历,永远都是受限的,支离破碎的。记忆、知识都不可能是完全的,因为支离破碎,所以没有全神贯注。
…
一个受到各种约束的心灵真的能了解真理吗?只有思想完全摆脱了这些冗余,真理才会呈现。
了解真理需要的是一个异常清澈的心灵,一个绝对没有任何身体或心理问题困扰的心灵,一个不存在任何冲突的心灵。
甚至连那些关于冲突的记忆也要抹去,因为在记忆的负担之下,我们无法找到真实。
(阅读摘选)
2017.07.17 -凌晨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