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与了《生命的重建》这本书的语音导读,前赶后错,分给我的任务正好是这一章。哈哈,拒绝改变。真真的是我的状态啊!今天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读书,心很放松,似乎都不觉得是在群里读书,更像是读给自己听呢。今天就写写这章内容吧。
改变的第一步是“认识到”。这个认识到更多指的是我们的旧思想,旧观念。我们留心和注意到它,才可以改变它。这就像是在清扫房间,你先要知道自己有哪些东西,确定自己是否需要它,然后才能舍弃它。只有舍弃旧的思想观念,才能做出行动上的改变。
第二步是学习新事物。放下抵抗,去学习你需要学习的东西。这样我们的行动才会变得更加容易。不要让你的抵触情绪阻碍了你变革的步伐。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做。
一是认识抵触。有几个方面,我们的一些行为,改变话题,离开房间,迟到,生病等等,阻止事情进展的一些行为,通常都意味着抵触。我们会假定别人是造成我们抵触的责任者。我们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信念也会阻止我们,比如,那样做不适合我。或者,我们把主宰自己的力量给了别人,作为我们拒绝的接口,比如,环境不允许。我们的自我意向也会限制我们改变,比如,我太矮太丑了。我们会用拖延策略表达我们的抵触,比如我以后会做。或者我们会以否认的方式拒绝接受任何改变,比如,我对这个问题无能为力。最大的抵触,可能是以恐惧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我还没有准备好。我可能会被拒绝等。从这些问题中,我看到了自己很多抵触的信念。我想和我一样的人一定不少吧。
有时候会怪自己,没有毅力,没有自我约束力。这是真的吗?当然不是。对自己的毅力和自我约束力,还是比较满意的呢。其实根源还是自己内心的需要。反复的行为,拒绝改变,一定是这个行为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对我来说,是什么需要呢?也许是我的内在信念“我没有价值”“我做的一切都没有价值”。是的,这个信念在我心里,似乎很顽固。这是我的一个固着点。
这个固着点是怎么形成的呢?书上说,几乎我们所有的模式,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我们三岁以前就已经被我们自己接受了。那时候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就是我们日后对待自己的方式。当我自责时,我责备的是自己内心中那个三岁小孩。
读到这段话,我试着回想我的三岁,是没有印象的,但是没有价值这个信念,却真的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植入自己心中的。也许就是在那段没有记忆的童年吧。我想到了自己孩子的三岁。为什么我记不得和她相处的快乐时光了呢?脑子里只有她在幼儿园里怯怯的样子。还有她惊恐的眼神。还有她一个人独自玩石子玩泥巴的孤独。写到这里,我意识到,是我童年的感受又出来了。我和孩子在一起时,内心总有一种无力感。也有一种烦躁的感觉。我知道,这是我自己内在小孩的感觉。
既然心里住着这样一个惊恐的,渴望被关爱的小孩。那就拥抱它吧。当我看到一个孩子惊吓或者哭泣时,总是想去保护它。那么,为什么不保护自己的小孩呢?它需要的是认可,是一个温暖的怀抱,是无论它怎么样,都可以被接纳被爱的渴望。自己不满足,指望谁满足自己呢?
记得有朋友说过,发现老师关注谁,谁的状态就特别好。这是为什么呢?一份关注,一份认可,会带来多少动力啊!只是,这种满足,还是外在的满足吧。而内心的安宁和满足,一定来自于自己呢。来自于,时时处处,与自己内在的小孩一起,和谐共处。
嗯。突然觉得,自己也很美好啊!睡个美觉,作个美梦吧。刚才回想早晨的梦,已经不太记得了。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自己要有新的启程了。梦里却在为过去的事情忙碌着。在家人的催促下,迟迟上不了路。似乎梦里是确定自己可以赶上飞机的,只是不到最后一刻,就是不想上路。尽管是梦,却是现实的写照啊!既然梦里,对新旅程也是期待的。那事实上,自己对改变并不是抗拒的啊!只是需要给自己时间而已。允许自己吧。
我发现内心其实蛮自恋的啊!哈哈,爱自己。我的世界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