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孩子爸爸下班回来说感冒了,流清涕,有点心烧。于是我判断这是风寒感冒的症状,这几天正好天气多变,早晚寒凉,一不注意就感冒了。
首先我给孩子爸爸吃了一包风寒感冒颗粒,然后又拿艾灸灸一下,一边灸,一边按摩疏通经络。今天中午问他症状如何,他居然说好了,这愈合的速度真快!
于是我整理了一下感冒艾灸的常用穴位、取穴方法等信息,感兴趣的书友们可以参考一下。
天气转凉,一不小心就被感冒盯上?鼻塞、流涕、头痛、乏力……难受不堪。除了吃药打针,传承千年的艾灸疗法也是驱赶感冒的“利器”。今天,就为大家介绍感冒时必灸的“黄金穴位”,帮您温通经络、散寒解表,快速恢复元气!
艾灸为何能治感冒?中医认为,感冒多因外感“风邪”所致,常夹杂寒、热、湿等邪气。其中,“风寒感冒”最为常见。艾灸利用艾草燃烧产生的温热之力,渗透穴位,能起到温经散寒、祛风解表、扶助正气的功效,尤其适合风寒感冒初期症状。风寒感冒症见怕冷、清鼻涕、白痰、全身酸痛。那么感冒时艾灸哪些穴位呢?
1. 大椎穴——驱寒退热的“总司令”
· 功效: 大椎是“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气。艾灸此穴能振奋阳气,强力驱散风寒,对感冒引起的怕冷、发烧、项强有奇效。
· 取穴: 低头时,颈部后方最突出的骨头第7颈椎下方凹陷处即是。
· 艾灸方法: 此穴骨骼凸起,建议使用艾灸盒或由他人手持艾条悬灸。感觉温热即可,灸至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时间:15-20分钟。
2. 风池穴——祛风解表的“关口”
· 功效: “风池”,顾名思义是风邪蓄积之所。艾灸风池能有效祛风散寒,疏通头部经络,迅速缓解感冒引起的头痛、头晕、鼻塞。
· 取穴: 在后头骨下方,两条大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的凹陷处,与耳垂齐平。
· 艾灸方法: 可用艾条同时悬灸两侧风池穴,注意防止烫伤头发。时间:10-15分钟。
3. 风府穴——守护脑户的“防风林”
· 功效: 风府穴是督脉要穴,也是风邪最容易入侵的地方。艾灸风府能直击病邪老巢,加强祛风效果,对后头痛、项强不适效果显著。
· 取穴: 在后发际线正中直上1寸,约一个大拇指横宽的凹陷中。
· 艾灸方法: 此处有头发,需格外小心。建议用小艾条温和悬灸。时间:10分钟左右。
4. 足三里——强身健体的“能量站”
· 功效: 这是著名的“长寿穴”和“强壮穴”。感冒时艾灸足三里,不仅能缓解疲劳、恢复体力,更能扶助正气,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感冒反复。
· 取穴: 屈膝,在外膝眼,膝盖外侧凹陷直下4横指约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 艾灸方法: 此穴肌肉丰厚,非常适合艾灸。可自行手持艾条悬灸或使用艾灸盒。时间:15-20分钟。
5. 合谷穴——止痛通络的“万金油”
· 功效: “面口合谷收”,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善于治疗头面部的病症。艾灸合谷能有效缓解感冒伴随的头痛、牙痛、咽喉痛,并有通络解表的作用。
· 取穴: 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易取法: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对准另一手虎口边缘,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即是。
· 艾灸方法: 手持艾条温和悬灸,先灸一侧再灸另一侧。时间:每侧10-15分钟。
6. 列缺穴——通调任脉的“巧穴”
· 功效: 列缺是肺经的络穴,通于任脉。艾灸列缺能宣肺解表、通调水道,对于感冒引起的咳嗽、咽喉不适、鼻塞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 取穴: 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手腕内侧高骨上,指尖下凹陷处即是。
· 艾灸方法: 此穴区域较小,需精准悬灸,感觉腕部有温热酸胀感即可。时间:每侧10分钟左右。
艾灸虽好,但还有些注意事项要牢记:
1. 最佳时机: 感冒初起时施灸效果最好。宜在白天进行,晚上艾灸可能影响睡眠。
2. 循序渐进: 艾灸时间可从短到长,让身体慢慢适应。老人、体弱者时间应适当缩短。
3. 专心防烫: 艾灸时务必专注,防止艾灰掉落烫伤。艾灸后可用手掌轻抚灸处,帮助毛孔闭合。
4. 注意保暖: 艾灸后身体毛孔张开,需避风寒,2-3小时内不要碰冷水、洗澡,以免寒邪再次入侵。
5. 禁忌人群: 孕妇、婴幼儿、高热、高血压危象、严重心脏病患者及实热证者慎用或禁用艾灸。
小小艾条,蕴藏着祖先的养生智慧。当感冒来袭,不妨点燃一支艾条,让这温和的“地之阳”温暖你的穴位,驱散病邪,唤醒身体的自愈力。记住,健康的关键在于预防,平时常灸足三里、大椎等穴,更能强身健体,让感冒“绕道走”!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分享,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有严重或持续不退的感冒症状,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