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高晓松的《晓说》最后一期播完了,总想说点什么,又总是欲言又止,觉得说不出什么(碍于有限的表达能力)。
可是我总觉得不行,这样不好,你不应该什么想法都没有,好像一直有另外一个“我”逼着我自己,一定要给高晓松一个交代,也给自己一个交代。
于是有了这篇文章,记录一些感想,表达一点浅薄的思考。
/ 一 /
回顾的时候,我们总会感慨,时间易逝。
我看了矮大紧吹了7年牛,7年啊,时间真的一晃就过去了。
这个当初因为酒驾入狱半年的男人,现在做上了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
我从当初的中二少年,到现在的焦虑青年。
真是不易,这份”不易“给高晓松,也给我自己。
/ 二 /
久记不清是什么情况下点开了《晓说》。但自此就落下了每周必看一期的习惯。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是守到每周五的0点等《晓说》最新一期更新,然后看完,再睡。
好几年的时间里,《晓说》真的拓展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可能有人会认为,呵,看一个节目就能提升认知,你的认知到底有多浅薄?
书读少怪我吧,但是真是很好看啊。
从《晓说》一开播,高晓松讲奥斯卡,然后讲汉人无音乐,再讲镖局、青楼……到后来就天花乱坠了,东西方各国、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等等等等。
高晓松的的确确给我展现了一个,起码是他所接触到的世界,即便带有个人色彩,但是这个世界的外延依然要比我所接触到的世界大很多很多。
我们普通人所接触不到的事物,甚至也不会主动去了解到的内容,高晓松在《晓说》里,通过有限的几个镜头,一个人,一把扇子,一张嘴,就给我填上了。
嗯,是一种求知欲的满足。
说到求知欲,又很佩服高晓松的一个能力——极度自主自律的求索、求知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精神,但又非常羞愧,我自己太难做到了。
/ 二 /
《晓说》里有一句标语没有怎么变动过,简短的几句话,虽然听得多了也挺烦,但一开始听到的时候确实惊艳到我了:
路走了四十四年,方向却不止一边。行装偏爱黑色,内心却仍是此间少年。护照四十八页,但每个终点都值得赞颂千篇。旅程左右万里,时差却最多一天。世事上下千年,却偏要说出瞬间。
当然,话说回来,我这篇文章不是想去夸高晓松有多牛逼,多么学富五车。
无论是高晓松的《晓说》,以及后来很多的脱口秀节目,包括但不限于我看过的罗胖的《罗辑思维》、宋鸿兵的《鸿观》、马未都的《嘟嘟》、《一千零一夜》、《圆桌派》……(装逼嫌疑99分)
在这个人人都很焦虑的时代,这些节目着实给我们填补了一些木板。
因为受限于我们所生长的环境、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我们从小到大所接触的各种人和事,我们的认知总是有限的。
它所提供的知识内容也许是相对片面的、碎片化的,但看完依然觉得很爽,在这个很爽的基础上,好像有点收获,那就更爽了。
/ 三 /
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围绕妈妈群体做内容的公司,就免不了跟妈妈们的焦虑有所搭边。
于是就免不了有一些吐槽的声音说,你们这个号就是在输出焦虑。
其实逻辑不对,首先是我们发现了妈妈的焦虑,这份焦虑可能是很底层的、隐性的,当然也可能是很显性的。
确定的是,焦虑的情绪是首先存在的,而不是我们所输出的,但也不可避免的是很多营销号在利用这些焦虑在做流量。
我们的做法是针对痛点,收集相关的素材、文献,进而分析问题、提供缓解焦虑的心理干货。
或者请业内非常优秀的导师来制作相关课程,作为产品卖给妈妈们,帮助妈妈们更好地适应身份的变化,处理各个关系中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时候也会思考,我自己能写一些什么样的文章。
/ 四 /
如果非分之想只是我和其他几位小伙伴的随想和笔记的话,那也就这点东西了。
你在历史消息里翻几页就清楚,我们的东西太浅薄了,没什么深刻有意思的东西。我们的知识储备也有限,没法像高晓松一样能吹牛吹7年。
最近一两个月,我就一直在想非分之想的定位和内容方向。我之前在一篇推文《那些安慰你的人比你更焦虑》里说过:
“非分之想”是承载了我曾经很美好的愿景的产物,当然现在也是,以后也一直会是。
可我不想让它就变成一个很小很小的公众号,于是我就必须要好好想清楚,它能够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价值,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情绪能够让大家对非分之想有印象。
可是很抱歉,我做不到。非分之想跟我一样焦虑、迷茫,找不到定位。
/ 五 /
是啊,很多年轻人,就是不清楚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啊。
我们喜欢玩游戏、喜欢旅游、喜欢吃美食,想要的东西很多。
而现实是,我们赚不到很多钱,我们拿着一份差不多够吃够用的薪水,我们的成长空间和期许的未来似乎不是那么清晰。
于是我们想努力学习、努力成长,努力工作,用来换更多薪水,过上更好的、向往的、喜欢的生活。但是这个过程不容易,我们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会在原地踏步。
那怎么办?现实是没办法。
在大城市打拼的我们会羡慕一些老家同龄人的安逸,而在老家事业单位上班的朋友也可能羡慕大城市的光彩。
要么等,等一个量变累积的质变;要么过着一眼可以望到头的生活;要么,创业?……
我们面临很多选择,纠结很多道路,却依然没有改善现状。
好在,就我自己来说,起码我清楚我自己越来越想要什么和想写什么了。
我可能没法帮助你,我也没有这个能力优秀到能指导帮助同龄人,但我想跟你,跟大家,我们一起来聊聊,一些有趣的事情,一些值得吐槽的事情,一些温暖的小故事,一些可以笑一笑的小段子。
非分之想就是这样一个探讨和交流的地方,它就是青年人的非分之想,我们谁都不想中规中矩,碌碌无为地过一生。但我们没法预知、预见未来,或许能做的也只是感受现在,做好眼前事,当好眼前人。
我现在逐渐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自我安慰:我知道以后的我会变得更好,所以我不为现在的自己焦虑。
是因为我意识到焦虑没有用啊,你看,它既不能给写不出稿子的我以灵感,也不能让我一下子就实现各种小目标,那我还焦虑个屁啊。
“20多岁的我们,不清楚自己的出路。”
——不应该成为我们焦虑而不成事儿的理由。
- End -
更多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