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看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没有系统地看,只是有空了随手翻翻。那天正好翻到一个章节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当时光看题目其实并没有理解是什么意思,后来详细把这一章节看完才恍然大悟,给我启发也特别大。
这一段时间,总在苦恼我们班有几个学生怎么也跟不上大家的进度。总觉得他们笨,好像是对学习就不开窍,可是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光一个作业收上来都是那么困难。一年级一般都会有一个当堂作业,大部分同学都能在一节课内完成,但他们几个却总是慢如蜗牛般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就算完成了也是错误一大堆,真是拿他们没有办法。我甚至有点讨厌他们了,看见他们心里就莫名其妙一堆火。后来,看到了《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里面的某些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逐渐转变了对这几个孩子的看法。
里面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读完会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为什么一年级就常有成绩不好、落后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还会遇到不可救药的落后生,教师对他已经不抱希望了?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重要领域,即脑力劳动领域,对幼小学生没有个别对待。”文中还举了一个例子,如果让所有刚上一年级的孩子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比如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水就已经筋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可以提20桶水。如果要求这个弱小的孩子提20桶水,会使他过于劳累而受内伤。他到明天就什么也不能做了,甚至进了医院。
同样,儿童从事脑力劳动的力量也是不一样的。没有抽象的学生可以对之机械地搬用一切教育和教学的规律。也没有什么统一的先决条件能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好的学习成绩这个概念本身是相对的: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是成绩好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就是很大的成功。会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当前在哪方面有才能今后他的智力怎样发展,是教育才智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这段话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对学生要区别对待。其实对学生区别对待,我们都知道,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往往不能做到。目前我是这样,我看待学生的标准其实还是成绩,不得不承认,我会对成绩好的学生更偏心。但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成绩并不是评价一个学生的全部因素,而这样也更容易会伤害到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的自尊心。正如书里所说:“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不能要求学生做他做不到的事。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只不过是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不是活生生的儿童。
所以,教育和教学的艺术和技艺,是发挥每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喜悦。学习成绩,犹如一条小路,通向儿童的心灵深处那里燃烧着想当一个好学生的愿望的火花。要保护这小路和这火花。
正是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我开始对这几个令人头疼的孩子进行区别对待。人家一节课可以写四个生字,我就让他们写两个。人家一节课可以把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都背会,我就只要求他们只把声母背会就可以。这样一来,难度降低了,我发现他们也能按时完成任务了,而且还可以看到他们在完成任务时的那种开心喜悦和满足感。下次再布置任务的时候也更积极了,再不会出现因为完不成而索性不完甚至还故意捣乱的现象。
看到孩子们的转变,我真为我之前的想法和做法感到惭愧。在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保护孩子们内心想当一个好学生的愿望的火花这方面,我做的还不够好,看来我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