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由于我是转校生,有幸坐在班花旁边,班花真是名不虚传,语文课,数学课,音乐课,美术课,甚至连体育课都是班花的舞台。每当班花又拿了一张奖状的时候,我就默默坐在座位上,撅着小嘴,嘴角残留没擦干净的油渍。
我们双方父母都是学校的教师,在一个办公室,有事没事就会互相夸赞一下对方的女儿。我妈经常教育我说,你看看人家小欣再看看你,每次成绩出来的时候妈妈都不好意思见到小欣妈妈,唉……然后长叹一口气,我低着头,挠挠脑袋,可能我就是太笨了……
因为从小给自己下的定义就是:我是真的笨。所以凡事都以“我就是脑子不好使”为借口,推而置之。
相信我的这个想法,是很多人都有过的。常常杞人忧天而又止步不前。人最轻松的莫过于做一些本能上的脑部反射,就这样反复,直到脑子累了,告诉自己,该睡了。睡前再给自己灌一碗鸡汤:睡眠好才能学习好。
好笑归好笑,可这一切的源头在哪里呢?错误的认识了智商与成功的关系。
大学寝室,男生宿舍喜欢玩游戏,女生宿舍喜欢追剧。你见过哪个演技精湛的演员在娱乐圈混了一两年就爆红的吗?素有“美手”之称的新晋男神王凯,出道12年,去年才红。最穷困的时候曾去接拍过一个娘娘腔的角色,之后,导演们就一直让他演娘娘腔的戏,对于一个演员的演艺事业来说,这无疑是一击重锤。沉淀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才成就了如今的王凯。
哈佛大学的凌晨寝室,你可以听到频率一致的键盘声在指尖跳跃,这是他们做项目,查资料,改稿的时间。哈佛学子羞于自己的无知,更不敢狂言自己的成就源于自己智商高。要知道哈佛学子的平均智商是135,而我们普通的大学生智商在110左右。
同样的学风在剑桥也流传至今,剑桥有很多私人聚餐,如果你有幸参观,你会看到一个黑人在聚餐完后,匆忙奔向图书馆,你问他,你好,你现在要去哪里呢?他会很羞涩的回答你,他对于一些专业问题还没理解透,他需要去图书馆继续查阅相关的文献。
一位三个月考上研究生的朋友在和我分享考研经历时提到,通过这次考研,她发现,没有人可以轻轻松松的成功,我们的智商都差不多,成功来源于不断堆积的时间。通过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看书和做题上,你就会记得更加牢固和深刻。
按医学的记忆理论,记忆都储存在海马区中,如果一个记忆片段,比如一个电话号码或者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被重复提及的话海马区就会将其转存入大脑皮层,成为永久记忆。这就意味着,如果你不断的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你的海马区贮存功能就会越来越发达,你的大脑皮层也就会存入更多的永久记忆。
所以,现在你知道了吧?那些号称自己都没怎么复习就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熟不知他们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有多么用功。那些在你面前很轻松就能做好一件事的“天才”,熟不知他们在背后练习了多少遍。他们有一个共性:都想给周围的人营造一种“智商高”的假象,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两个人后天成就的差距,智商所占比例约为1/3,区分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你是否愿意为你想达到的目标而投入时间。
“没有伞的孩子只能奋力奔跑”。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没有达到高智商,因此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已经没有了“伞”,难道还不奋力向前奔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