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中有“致知”和“知至”,但“八目”中却用了“格物、致知”。为什么用“致知”,“致知”与“知至”虽语义相关,却因语境和表达侧重不同,在《大学》“八目”中选用“致知”而非“知至”,原因有三:
1. 动词性强调:“致”为主动追求之意,“致知”凸显通过“格物”(探究事物)主动获取知识、通达道理的过程,体现儒家积极求知的实践精神;而“知至”更侧重“知识达到极致”的状态,少了“致知”所蕴含的主动探索意味,与“八目”强调修身实践的逻辑更契合。
2. 逻辑链条连贯:“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环环相扣的实践链条,“致知”上承“格物”(探究事物),下启“诚意”(意念真诚),突出“知识获取”是“心意真诚”的基础,形成“行—知—意”的递进;若用“知至”,则更侧重结果,弱化了“格物”到“诚意”的过程性关联。
3. 经典文本传承:《大学》原文明确以“致知”入“八目”,其语境强调“致知在格物”,即“致知”的实现依赖“格物”的实践,这与儒家“知行合一”的早期理念一致。“知至”虽在《周易》等文献中出现(如“知至至之”),但侧重“知晓时机、达到目标”,与“八目”中“通过探究事物获得认知”的内涵不完全吻合。
综上,“致知”因突出主动探索的过程、契合实践链条的逻辑,成为“八目”的核心环节,而“知至”因侧重状态和时机,未被纳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