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01
上次写了篇《分析事情的四个维度》,今天就接着用《大明王朝1566》中那个著名的“改稻为桑”的案例来展开说说。
毕竟,这可是贯穿整部剧的主线。
我特意查了下资料,“改稻为桑”并非真实的历史史实,更多是文学加工。
但“文学就是人学”,很多时候,“现实往往要比影视剧精彩得多”。
既如此,咱就就事论事,顺便谈谈给我们普通人的启发。
正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
有些道理,不管过了多少年都管用。
02
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是嘉靖末期影响深远的经济改革,推行中矛盾重重。从四个维度来看看。
第一,时空维度
聚焦事件的时间、环境、地域,揭示政策推行的必然与局限。
时间方面:嘉靖后期国库空虚,严嵩内阁想借此改革补亏空;全球贸易初兴,江南丝绸在国际需求大,“丝绸-白银”这个闭环成经济诱因。
空间:核心在浙江。优势是传统丝绸产区,产业链全,靠近宁波港便于出口;局限是多山地、平原少,稻田是粮主产区,改后粮食自给下降,依赖外省有风险,且受倭寇侵扰,社会不稳。此外,明朝向来“重农抑商”,导致政策受民间抵触。
第二,主体与利益维度
分析参与方身份、诉求及利益冲突,揭示政策的扭曲根源。
在“改稻为桑”这件事中,核心利益方有六个:
嘉靖皇帝:要维持皇权稳定,补国库满足个人享乐和国家开支,默许严嵩推行,要求“不动摇国本”。
严党:借政策敛财、巩固权力,纵容地方官毁堤淹田,兼并土地,郑泌昌、何茂才就是打手。
清流:以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为代表,借政策弊端“倒严”,支持海瑞调查贪腐。
胡宗宪:浙直总督,核心诉求是平衡朝廷任务与地方稳定,主张“缓改”,被严党视为阻碍。
沈一石:浙江的富商代表,诉求是低价收稻田转型桑田赚利润,与官员勾结,参与阴谋。
浙江百姓:以初期的齐大柱为代表,要保稻田求生存,阻止“塌青苗”,发动起义。
说起来,利益冲突的核心在于:
土地所有权争夺:农民保田vs官商夺田;政策执行权博弈:严党强推vs地方缓行;中央与地方矛盾:朝廷要钱vs地方要稳。
第三,逻辑与效果维度
分析政策初衷与实际结果,揭示理想与现实的断裂。
初衷设计:扩大丝绸产量,增加出口换白银,填国库亏空的大窟窿。
操作逻辑:朝廷给政策,地方官引导,农民自愿转型,富商投资,形成良性循环。
实际效果:严党与富商勾结,兼并土地致农民失生计、成流民,引发粮食危机;织造商利润被盘剥,国库增收有限,民间更贫困,引发起义,影响抗倭。
背离原因:政策设计忽视权力监督和民生底线,经济理性凌驾社会稳定,善意被腐败扭曲。
第四,成本与风险维度
核算政策代价、成本及风险,评估可行性与破坏性。
成本:毁堤淹田致农田房屋损失、赈灾开支被贪;地方官投入人力物力;农民对朝廷信任崩塌,地方治理失效;严党与清流斗争加剧,官场震荡。
风险:农民起义威胁统治;浙江抗倭受影响,倭寇趁机侵扰;政策成官商掠夺模板,加剧贫富分化,动摇统治经济基础;国库未充盈,反因赈灾等加征赋税,形成恶性循环,为明末农民起义埋下伏笔。
多重分析之下,会发现,“改稻为桑”是一场必然会失败的改革。
03
所谓借古鉴今,从这个失败的改革故事中,能得出哪些启发?
首先,决策不能脱离现实,“拍脑袋”决定走不远
现在有的地方很流行“四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
嘉靖时期的“改稻为桑”从决策的时候就有点“拍脑袋”,完全无视浙江的现实,很儿戏。
就好像现在有些公司搞转型,不顾自身条件,硬转。
其实我们普通人做选择也一样,要结合自身条件来做,不要盲目。
比如,跳槽看能力是否匹配、新公司氛围;报班看时间和兴趣,不盲从;赚钱要看自己斤两,不要看哪里好就往哪儿跑,说不定就是坑。
其次,各方抢利益太狠,最后谁都没好处
“改稻为桑”各方诉求失衡,致农民造反、严党被抄家。
职场中,领导只抢功不担责,项目容易搞砸。
而普通人与人合作时也别总想着多占,利益共享才能长久。
再次,执行细节得盯牢,否则会走样
“改稻为桑”因细节缺失走样,如同喊减肥却不规划饮食运动,反而更胖;项目起初设计得很好,结果做着做着就偏了“十万八千里”。
所以,我们做事要把大目标拆成小步骤,及时做过程的监督和复盘,降低结果的偏差。
比如,攒钱要细化到每月存多少;学英语明确每日任务;运动要规定具体每天每周的锻炼量,不要只喊目标,不顾行动。
最后,只看眼前甜,容易吃大亏
“改稻为桑”只算短期收益,没考虑后续风险,如同借高息网贷、熬夜赚加班费伤身体。
普通人做选择要考虑风险,如买股票看能否扛住下跌,换工作看公司稳定和发展,权衡利弊再决定,否则,都容易掉进大坑里。
综上,如电视剧中所呈现的,“改稻为桑”虽然是个大败局,但其中留下的教训值得吸取。
干事创业,想细问题、顾全他人、看透利益—— 这些道理,历久弥新,永远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