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堡文化研究 第143期
作者:杨忠武
编辑:秦陇华
一个从煤城铜川走出来的画家,一个具有蒲城人特征,性格刚直,意志坚强的画家,一个对黄土高原充满柔情的画家老笔梁耘的画展如期在陕西美术博物馆举办。
陕西省美协主席王西京在画展开幕式上致辞时讲了这么一段话:“看梁耘的作品可能只需要一个小时,但是花费了他五十年的心血。”的确如此,五十年来,梁耘笔耕不辍,由画人物转入山水,由山水又专攻有陕西人特征的柏树,把柏树的情怀、性格、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梁耘的创作源泉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体现的是“真人、真画、真情”,把他称为老笔名副其实。
我同梁耘老师的交往已有二十多年,不管是看他本人还是欣赏他的作品,我总有种“沧桑、苦涩、有趣”的感觉。他在铜川市文化宫的小房子里画,在陕西科技大学的办公室里画,在尚德大厦的工作室里画,而更多时间是背着画架,走在偏僻的沟沟坎坎,啃着干粮,饮着河水,在黄土高原广阔的生活中画。他看着千奇百怪的柏树看不够,爱不够,画不够,那个上瘾啊!
梁耘求学于西安美术学院,科班出身,上学时已小有名气,他的速写作品经常在同学之间传阅、临摹。我很赞同程征和张渝两位老师在《古柏风韵》梁耘作品集一书序言中对梁耘的肯定:“梁耘先生在求学时期,受融合中西的科班模式与起于院外的‘长安画派’高扬笔墨传统、直面生活的艺术态度的影响,创作在大气、正气、豪气之外,又多了朴拙、老辣之气,并由此形成了复合众多审美元素的‘梁耘柏’将生命的原生态的茂盛之美转变为生命的升华了的热烈之美。”
梁耘笔下的柏树都很有个性,松的“直”是一种性格,而柏树的“歪”也是一种性格,“歪”才能千奇百怪,气象万千,风情万种。在梁耘众多的作品中,我更推崇他的两幅作品,一幅是1994年参加全国第八届美展的作品《雄立》,表现的是柏树的挺拔、伟岸,把柏树的精神彰显无遗。另一幅作品是《生生不息》,表现的是柏树顽强的生命力,像中华民族一样根深叶茂、源远流长。这两幅作品的生活基础都源自渭北地区两片最大的柏树林,一片位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所在地桥山,山上约有三万多棵千年古柏,其中一棵挺拔苍劲的古柏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距今已有5000余年历史,《雄立》就是它的写照;另一片是1400多年来老百姓出于对药王孙思邈医德医术的敬仰,在他的故里和晚年隐居之地耀州药王山栽植的一块柏树林。药王山古柏苍翠,天然侧柏林就有2000余亩,约7万多株,是关中地区面积最大的天然侧柏林地。
我体会柏树是一部书,一本厚书,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它有历史感,不大的一棵,树龄都在千年以上,像陕西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先后十三个王朝雄踞长安;它有坚忍性,对生长条件没有什么要求,黄土高原很多古柏都生长在贫瘠的山坡上,但照样茂盛挺拔,不屈不挠,如中央红军到达陕西时只有几万人,但仅用了十三年的时间,星星之火就燎红了全中国。这样看来,柏树很有陕西人的味道,宽厚,善良,粗犷,又不失细腻,特别耐嚼,而且越嚼越有味道,越交往越觉得陕西人可交。
柏树的顽强可以生生不息,陕西人的厚道可以生生不息,梁耘笔下的柏树也将作为一笔精神财富永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