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胡特声称“在心理空间内,从依赖[共生]进展到独立[自治]不再是可能的,更不要说是值得的,就类似于在生物学空间内,生命体不可能从依赖氧气发展为不依赖氧气”。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从出生开始就活在各种关系里,不管这些关系对他/她的体验如何,只有在关系里他/她才能存活,并且从关系里得以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甚至滋养自己。而根据依恋理论,这些关系中的母婴关系决定了一个人长大后跟其他人的相处模式,最初的亲密感便是从母婴互动中产生的。
那么人与人之间理想的亲密关系是什么样的?
(1)可以表达自己的合理需求
当婴儿有需求时,母亲可以及时看见并且满足,会给婴儿带来最基本的价值感,这个世界是欢迎他的。在成人之间,一方表达自己的需求时可能是最脆弱的时候,不管是否能被满足,如果另一方不是加以否认,嘲笑,或者嫌弃,也就是看见了他的需求,前者就会体会到价值感。
比如,当一个女生告诉一个男生自己很无聊,暗示邀约时,男生回答“你可能太闲了”,或者“你太作了”,女生肯定会受到打击。女生的需求是希望有人陪陪她,而男生可能因为自己没有时间不方便陪伴,就指责对方有问题。假如男生回答“对不起,宝贝,我现在没空陪你,你觉得无聊的话去做点你喜欢的事情,等我方便了再陪你”,这时候女生内心应该是非常温暖和欢喜的吧。
假如一个人从小缺少表达需求的机会,长大后他可能也很难表达,甚至会压抑和嘲笑自己或别人的合理需求。就像上面例子中的男生,他觉得情感上的支持是多余的。假如在亲密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的需求不敏感,总是指责对方,那另一方的自尊体验肯定很差。理想的亲密关系是互相有能力看见对方的需求的。
在很多需求当中,扶养者对孩子的镜映和理想化尤其重要。根据科胡特的理论,“一个人的镜映需要与建立和维持自尊感有关。镜映功能对孩子的骄傲、兴奋和自负的情感体验给予赞赏、理解和确认,假如孩子没有足够的被恰当镜映的体验,就会无意识地借助解离过程保护自己的希望、骄傲和自尊,尤其是会分裂和否认早期自恋状态和幻想。当夸大-自负的幻想被分裂或压抑,精神就被剥夺自尊的主要来源。没有这些幻想和相关感受,自体-价值从根本上就是枯竭的。因此,孩子很可能倾向于发展出对轻蔑、批评、指责迹象的高度敏感。缺少可以利用的自体-尊重蓄池,对孩子来说任何暗示自身局限性的迹象都会让他(和之后成人期的他)倾向于做出羞耻和暴怒的反应。”
所以,假如一个人很容易生气甚至暴怒,试着赞赏、理解和确认他婴儿般的需求,让他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这样他才会待在这段关系里。
(2)可以表达不满、失望、愤怒、恨等负性情绪
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儿童时孩子期望与理想双亲影像融合;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意识到父母并不是完美的,虽然伴随着失望,但是他逐渐接受了不完美的父母,而且知道在困境时可以向他们或者朋友求助。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由理想化提供的安抚作用逐渐内化为个体的能力,他对理想化需要的强度逐渐降低。
以上是一个健康的成长经历,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产生不满、失望、愤怒、恨等负性情绪。如果父母可以耐心地帮助孩子度过,他将拥有良好的亲密关系;反之,他会压抑这些需求,直到找到可以表达的机会。
(3)双方都是成长性的
无论是亲子之间,朋友之间还是夫妻之间,当双方都是在成长的,那么这段关系就会比较稳定安全,双方都能被充电;而如果有一方并不成长,那另一方会很耗电,甚至枯竭(一般枯竭的一方更有动力去寻求改变)。
只有两个独立的个体才能体验到真正的亲密,这就需要各自成长,分离是必然的。所以亲密关系不是共生关系,再亲密还是需要界线的。超越界线的比较典型的如乱伦、施受虐等,都会对亲密关系造成破坏,带来无尽的痛苦。
(4)在对方的心里有存在的空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受时空影响。比如童年的某些朋友会一辈子记得,分开很久的伙伴见面时有说不完的话,去世已久的亲人仍然会念念不忘,前提是心里有对方的存在。就算是身边日日相伴的人,假如因为自身的状态而看不见对方,那也就不会有亲密可言。
所以,一个人能拥有满意的亲密关系是一种需要成长的能力。不管是先天拥有还是后天努力,希望你能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