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品读《孟子》之《梁惠王章句》(下第一章下半部分)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孟子马上说:“请让我为王谈谈音乐。如果王在这里奏乐,老百姓听到敲钟打鼓的声音,听到吹奏箫管的声音,大家全都头痛而皱着眉头奔走相告:‘我们的王这样爱好音乐,那为什么使我困苦到这样的境地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东逃西散。’如果王在这里打猎,老百姓听到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大家全都头痛而皱着眉头奔走相告:‘我们的王这样爱好打猎,为什么使我困苦到这样的境地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东逃西散。’这没有别的原因,就因为王只图自己快活而不和大家一道娱乐的缘故。“如果王在这里奏乐,老百姓听到敲钟打鼓的声音,听到吹奏箫管的声音,全都眉开眼笑奔走相告:‘我们的王大概很健康吧,要不怎么能够奏乐呢?’如果王在这里打猎,老百姓听到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全都眉开眼笑奔走相告:‘我们的王大概很健康吧,要不怎么能够打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王同百姓一道娱乐罢了。如果王同百姓一同娱乐,就可以使天下归服了。”
品经典:孟子为王讲音乐,音乐是灵性的象征。因此,王爱好音乐是好事,但这个好事有个前提,就是上半部分齐宣王的观点——与民同乐。不过,齐宣王并没有“说到做到”,而是说一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而做的却是“独乐乐”,因此他得不到民心,也才会有前面的“王变乎色”,他以为爱好音乐不好,经由孟子智慧的提问,让他知道自己若是“说到做到”(与民同乐)则王矣。
读自己:我主张“孩子快乐就好”,让她自己安排假期时间。但是她一旦做了不符合我标准的事时,我就开始抓狂,开始指手画脚甚至批评,如果批评还达不到效果就继续升级策略,不达目标不罢休。以至于现在暑假了,孩子看电视要躲着我,或者先做会儿作业,然后弱弱的跟我说:我今天做作业了,可以看半小时电视吗……透过《孟子》,我发现我也是说一套做一套,我那么多的标准把孩子套的牢牢的,她怎么自由呢?我是否也能学孟子多问几个问题呢?比如,你为什么想看电视呀?要看什么片?那个片能让你得到什么?或者陪她看,与她同乐呢?
还记得以前我都没阻止她看电视,她时间到了就自己关了,会跟我分享看电视学到的东西并运用到生活中……而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竟管这么严了?今天看了《访问的艺术》直播,又唤醒了我的好奇心,也试着透过语言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现在是有不耐烦的心和担心。自己要学习要带小宝,就没耐心跟她“磨”,她电视看久了担心伤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