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给女儿讲故事,说一顿饭钱减去一半就是0,问这顿饭多少钱?
我心想,这不是扯淡吗。当然这顿饭钱是0了。
后来我想,不对呀,这么简单吗。
结果小朋友一边用手指比划一边说话了:
妈妈,是6块,因为手指弯过来就是0了。
妈妈,是10块,把手指去掉一个就是0了
妈妈,好像是9耶
……
这个脑洞启发到我,我突然想起来,我说:也可以是8块,拿掉一半就是0啦。
小朋友听了若有所思地说:嗯,妈妈,你说的也是对的。
这件事情我当时就发了个朋友圈,并且结尾说道“突破固化思维,你会发现答案有很多。”
接下来,我发现,其实我跟小朋友不是在讨论数学问题了,更不仅仅是固化思维的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我们在创造,在打破常规。
已故的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田中美知太郎先生说过:“创造发明的过程属于哲学的领域,当在逻辑上被证明时,它才成为科学。”
所以稻盛和夫在《斗魂》里提到这句话,并且他借此说:只有在否定常识,否定被盲目接受的所谓科学知识之后,真正的创造才会勃发。
这好比说1+1=2,是经过逻辑证实的科学问题,它是一种常规。但是1+1什么时候可以等于3呢?两个人结婚,生个孩子,就是3。那什么时候1+1等于4、5、6`7、8呢?我们这时候就发现,多了无限的可能,无限的想象,只是我们可能还没有发现而已。
所以,探寻答案的过程,和最终这个答案本身,它是一种新的创造发明,他们就是哲学问题,只有逻辑上说通了,才成为科学。
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有点这味。
所以,很多时候,创造的过程,不仅意味着多些视角看问题,看事物,甚至还需要打破重来。
这是一种勇气,它代表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对人生的体验,所以,这本身也是一种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