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完《江城》,书名听起来有点像五六十年代的小说。作者是一个二十七八岁的美国小伙,毕业于牛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专业是英国文学。96年97年来到四川一个偏远小镇的大专学校做志愿者教授英语。小镇挨着长江,所以书名叫做江城。
作者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叫“何伟”,在四川话中叫“霍伟”。他很神奇的一点是他能跟很多人交朋友,小饭馆的老板一家人,公园里活跃的独立摄影师,茶馆的服务员,这个小镇里唯一一个教堂里的神甫,自己的学生和老师……他跟这些人开诚布公地了政治和历史,聊生活。他总是带着好奇和敏感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试图去作自己的理解。
从一个外国人的眼中观察自己的国家很有意思。你会发现许多从来没有注意过的细节,或者为一些熟知的东西感到哈哈大笑。比如在这里,喝酒绝不仅仅是寻常的休闲放松,它通常带有竞技性质。每当遇到严重的车祸时,人们会冲过来,一边奔跑一边急切地问道:“死了没有?死了没有?”,这太形象了。而他去到更偏远的新疆地区,发现在这样地广人稀的荒蛮土地上依然严格地控制着人口数量,真的很让人回味。他敏锐地观察到,中国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抨击的。在很多人看来,做中国人是一件极尽满足的事情,并且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这样觉得。这个观点现在依然在微博上和各种媒体的评论区被一次次验证。这种爱国主义的激发,既可能出于心系祖国的真情实感,也可能是因为恐惧和无知。我对此也深深地认同。
其实在学校的象牙塔中,受了这么多年爱国主义的熏陶,很难有自己的思想。当你进入社会,各种制度开始越来越多地在你身上发挥它的作用,才会慢慢认识到它不是曾经以为的那么美好。而当你慢慢地看世界,去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走一走的时候,又会反思到我们的人文环境(或者换一个词,居民的精神面貌),艺术,贫富差距,这些能反映国家发达程度的事情,也没有我们曾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并不是说它因此就不值得爱,只是或许我们可以对它多一些了解,然后理性地爱,而不是无知的爱。
尽管我周围的人和事与书中的没什么不同,但仍然对这座小城产生了巨大的好奇。我推荐这本书,它很有趣,也许有一天我会去这座江城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