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读书感觉遇到瓶颈,已经知道的内容还读得进去,不知道的内容就读不太进去了。换句话说,读书不长进了。
这是一件极令人恐慌的事。
现在本来读书忘得就快,又陷入瓶颈,那就更麻烦了。
2
这时代啥都图速度,网上充斥着各种速读诀窍,一天读一本书,半小时读一本书,如何拆书,如何最快时间精读一本书。。。
似乎读书一下子有了捷径。不知是否受了这种气氛的影响,本熊觉得自己读书好少好low。去年其实是读得最多的一年了,超过一百本,但觉得啥都不算。
武侠作家李亮前两天在微博上说,与其他老师聊天,觉得年轻时没有掌握任何一门学问,哪怕把唐诗三百首背下来也行啊。
这话击中本熊了。看书看了四十年,原来全是白看。想想,真恐怖啊,本熊“论语”没读全过,“道德经”没读全过,“庄子”没读全过,“圣经”没读全过,“金刚经”没读全过,“诗经”没读全过,“左传”没读全过,“资治通鉴”没读全过,四书五经一个都没读全过,就连“唐诗三百首”都没读全过。
唯一的例外可能是“史记”,刚工作那几年晚上无事,发大志愿总算读了一遍,但按照马伯庸马亲王说的“苏东坡拉书法”,等于没读过。
以后真不好意思说,自己也算个读书人。
3
其实,金老在第一部书里就指出这个问题了。
陈家洛初会周仲英,连使少林拳、五行连环拳、八卦游身掌、太极拳、武当长拳、三十六路大擒拿手、分筋错骨手、岳家散手,但周仲英只应以六路少林拳,还是占了上风。
书中说,周仲英素信拳术之道贵精不贵多,专精一艺,远胜驳杂不纯。
彼时,陈家洛距离真正的一流高手还差这么一点点,几次与张召重过招,都输了一筹,直到后来领悟了庄子“逍遥游”中的武功,才突破这一层。可见,此前之驳杂,实在当不得不大用。
因为如周仲英所想,你再变换几路武功,我不过是以一路少林拳遍会各路高手罢了,你也不能变成几个人同时进攻吧。
郭靖在大漠随六怪练武。六怪其实都知道,凭郭靖的资质,最多只能单练韩宝驹或南希仁一人的武功,二三十年苦练下来,或能有韩南二人的一半成就。
但六人又不能眼睁睁看着,袖手不教。于是郭靖学了十几年,驳杂倒是驳杂,倒毕竟还比不过尹志平。
列位看官要说了,那后来他又跟马钰学,又跟洪七公学,又跟周伯通学,怎么不驳杂了?
这当然不同,须知江湖上有几个这样的绝顶高手?
就好比天下读书人虽多,有几人有幸跟陈寅恪、胡适、傅斯年、钱钟书这样的大师学,而且是几个大师都教。要是有这机会,资质再差也能学好。
这种起点,就好比说马爸爸、王爸爸以及各路爸爸一起带着你做生意,你不管是思聪,还是什么葱,都能成功。
旁人跟这可没有可比性,别被误导了。
所以,读书和学武一样,对于普通人来说,既没有那么好的资质,就应该像周仲英一样扎扎实实地学少林拳,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学了一肚子乱炖。
4
读书这事,其实和唱歌、跳舞一样,还真跟天分有关。
李昌镐十几岁时,第一次到北京参加比赛。从机场到宾馆一路,车上人包括他师傅曹薰铉都在谈笑,看窗外景色,只有他一路低着头一言不发。
这份定力真难得,这就是天分。
我在“你找到自己的那只兔子了吗”那篇文中的意思,就是说人生诱惑太多,目标太多,真是难以集中精力啊。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世上哪有那么多速成的事?哪有那么多捷径?
读书一小时就有一小时收获,想一小时读出一天的书来,量上倒是可以,质上呢?就算一小时读完一本,那这本书有用的也不过就是一小时的阅读量。
所以,不能说一小时读完一本书,也别说一年读完三百本,只能说一年有多少时间有效阅读罢了。
再说,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本熊这么多年读了一万本没有,一千本总有了吧,还不是人到中年,一事无成,连两脚书橱都算不上。
人家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还不如用读一百本书的时间去读半部论语管用呢。
5
最近看汤一介先生写的《我们三代人》,提到父亲汤用彤先生说他读书:我看你读书很快,是不是都弄清楚了,我有点怀疑。
是啊,能一目十行的毕竟是极少数。武侯读书观其大略,那是武侯,没有武侯的本事,还不如象崔州平他们务于精熟为好。
还是在《我们三代人》一书中,汤用彤先生问汤一介的夫人乐黛云: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啥意思?乐说不知道。汤用彤奇道:你是中文系,怎么诗经的话都不知道?
看到了吧,汤一介和乐黛云二先生都是大家,读书快而不深都会有问题,我们这些庸夫俗子还能说什么呢?还不好好读书去,整天沉浸在速读快读多读中,有什么意义?
本熊决定,以后好好读书,不乱读瞎读了。一时改不了,也争取慢慢改过来。至少先找本唐诗三百首好好读一遍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