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抗疫”一个月后,你是否觉得很累?

有时候会不会感觉到“丧”?

疫情已经几乎贯穿了整个2月份,在此期间和朋友聊天,他提到一种感触:

精神状态也开始走下坡路。经常会时不时走神,忘了在做什么,一天下来总会精疲力尽。有时明明有大把时间,却什么都不想做,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就想静静瘫着,让时间给消磨掉…

“巧了”,我说,“我也有同感”。

这似乎已经成为我们这此呆在家里的很多人的共同感受:虽然没有了“奔波”,但却没能够逃脱生活的疲劳感。它就像一只虫子,无孔不入,蚕食着我们的效率和幸福感。

有一个比喻:生活就像一场抛接球的杂耍。这些球,有的叫做家庭,有的叫做工作,有的叫做事业,有的叫做健康……

你要做的,就是尽量让它们,不要落地,更关键的是,要把它们分清隔开,不要碰撞在一起

这当然很不容易。一开始,你很容易手忙脚乱 —— 但慢慢的,随着你找到自己的节奏,它们会开始稳定下来。你也会从一开始的慌乱和手足无措,过渡到平稳,再到自由。逐渐地,不需要大脑去参与,它们会自己循着固定的路径动起来。

生活亦然。面对不断袭来的压力和信息,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节奏,建立一套稳定的模式,用来应对和处理种种事务。尽可能让一切平稳下来。

但很多人的模式是:每天,投入各种各样的焦虑之中,让自己被外在的压力淹没,奔波于此起彼伏的呼叫和应答中,亲自去推动各个节点运作,不断燃烧、透支自己的精力。

想一想,你的日常是不是这样的:等一会、快好了、马上来、别等我、抱歉,我忘了、算了,下次吧……

这样日复一日,怎么会不感到累?但这是不可持续的 —— 千万不要透支自己。人生很长,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你用健康和未来的时间去换。你要思考的是,如何建立一套稳定的流程和模式,让一切任务在它上面,能够长期持续运转下去、跑下去。

而你自己可以抽身出来,重新寻回心智和精力的自由。这也许需要一些取舍,一些选择、牺牲和放弃 —— 但一旦这套模式能够建立起来,我们就能发现:即使是“憋家抗疫”,也能活出一种精彩出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