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霜降,我依稀记得,老人说过这样一段一段:
霜降在桥头,迎来大丰收;霜降在中央,锅底无剩汤;霜降在末尾,来年米价贵。
大致是指霜降在农历九月的上中下三旬对未来一年的预兆。如果霜降在九月初,那就是大丰收的兆头,若是在中旬,日子就过得比较辛苦,连汤水都喝得干净不剩半滴,而在下旬的话,来年庄稼收成就不好。
在我们家乡,故老相传的谚语是不是真的这样,又是否有所灵验我已经记得不清楚了,说白了,就是我自己于这些古老的地方文化风俗渐行渐远。
可不就是嘛?故乡关于霜降的节日(相当于庙会)曾经有一段时间没落,在霜降时候不举报任何活动,而这几年有变得隆重起来。得益于政府对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视,也得益于那些热爱唱山歌的现在还生活来家乡村里的老一辈人们。然而,故乡的山歌,我是一句都不会,这个每年一度的“庙会活动”我也从来没参与过。想想今天就是霜降了,昨天本来还在家乡的却匆匆的离开,完美的避开这隆重的节日,不正是让自己远离那个伴随自己成长的家乡文化吗?
我记得,许多年前,我也写过一篇关于家乡霜降节的文章,当时感觉学得还不错,依稀记得自己当年对霜降节日的各种文体活动尤其是山歌比赛描写得特别的细致。现在呢?现在根本不知道该写什么,难道是敲击键盘让人的灵感变得比总钢笔来得迟钝?肯定不是的,当年写的是切身的体会,是身临其境去描写,是属于写当年自己的生活,现在就是不是了,现在只是有一点情怀上感想,是对地方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一些自以为是的想法和感慨。因此,所写的内容其实比当年那个十几岁的少年写的还要空洞许多。
在霜降节日来临的前期,匆匆忙忙地离开即将迎来隆重节日的家乡,这样的事的已经不是第一次做了,更不是第一人,有一些“朋友”也不止一次做这样的事情。
霜降在家乡是特殊的节日,也是我们家乡独有的一个节日,之前有人因为镇上太窄太拥挤而建议搬到县城去办,几乎被我们全镇人们的反对。可以看出,这个节日在故乡的人们心中占有多么高的位置,仿佛是我们故乡文化的根。
可恨我自己对这个“文化的根”几乎一无所知,不知道它的起源,不知道它的发展,不知道它将走向何方,不知道……我也曾尝试着问一些老一辈的人,在他们的回答里,我也只找到文章开头的那三句谚语。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种地方文化真的在慢慢流失,而让它们流失的,正是拥有它们的人们,也就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