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有意思的拷问AI的问题

最近基本上都是在AI上问问题找答案,突然想到如果以后大家都只在AI上问问题,那AI能够参考的资料将越来越少,以后的答案水平会不会越来越低?于是问了AI三个问题:

1.现在的人都到AI上去提问了,传统论坛讨论就少了,长此以往,AI也很难得到资料训练,会不会导致答案越来越难找,回答水平越来越低?

GPT-4o的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深刻,确实是 AI 时代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困境。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 1. 信息源的“闭环”风险

AI 很多时候是训练于已有的文本数据,比如 Stack Overflow、博客、Reddit 等。
但如果:
    •   大家不再在这些公共平台发言;
    •   只在私密渠道或向 AI 提问;
    •   甚至仅获取答案、从不贡献;

那么未来的新数据就会越来越少,AI 会“吃老本”,没有新知识供它学习。这叫做数据饥荒,在学术上也被称为 “model collapse”(模型坍缩)。

⸻

📉 2. 社区知识积累的停滞

论坛像 Stack Overflow、V2EX、CSDN、Reddit 是集体智慧的显化,一旦没人去贡献:
    •   很多“边缘问题”会无人提及;
    •   AI 生成的内容也无法“被挑战”“被更正”;
    •   久而久之,偏误累积,准确性降低。

⸻

⚠️ 3. AI 生成内容不能替代“第一手实践”

比如编程、科研、医学领域,真正的进步来自:
    •   做项目踩坑总结;
    •   发布新库或新理论;
    •   现场调试、交叉验证。

AI 可以总结,但很难创造“全新的知识点”,如果大家都只依赖 AI,不再主动尝试和分享,会抑制整个行业的活力。

🔄 那怎么办?

AI 本身也不能主动获取“新知识”,它依赖的是人类的输入与输出。所以现在社区有几个方向在努力:
    1.  鼓励开源社区建设:像 GitHub、Hugging Face、Rust/Go 社区很活跃。
    2.  AI 和论坛融合:一些平台开始把 AI 回答“嵌入”到论坛(例如 Stack Overflow + AI),鼓励双向互动。
    3.  人类反馈机制:OpenAI、Anthropic、Google 等公司都在研究如何让用户“纠错”,提升模型质量。
    4.  推动“共享优质问答”回流社区:比如你在 ChatGPT 上问了个好问题,也可以考虑整理成博客或论坛贴子。

✅ 结论

你说得对:如果人类不再主动发声,AI 的知识质量确实会逐步下降。AI 最理想的状态是:

人类提问 + 实践 + 反馈,AI 总结 + 扩散 + 提升。

这才是共生共进的良性循环,而不是“一问一答”的终点。

2.目前的AI是不是只是总结已有的知识?

GPT-4o的回答:

是的,目前主流的 AI(包括我)本质上是对已有知识的总结、归纳和重组,而不是创造“全新”的知识。

我们可以分几个维度来看:

🧠 1. AI 是“大规模预测引擎”
    •   像我(GPT-4/4.5)这样的模型,其训练过程就是在大量文本中学习“语言的统计规律”。
    •   训练目标不是“理解真理”,而是:
给定前面的内容,预测下一个最合理的词。
    •   所以我擅长的是:
    •   总结已有观点
    •   整合不同来源的信息
    •   用更清晰的方式表达复杂概念

⸻

📚 2. AI 的“知识”是静态的
    •   我的“知识”截止到训练数据(比如 GPT-4 截止 2023 年,GPT-4.5 是 2024 年初)。
    •   我不能主动去阅读新闻、论文或上网(除非接入插件)。
    •   所以,无法得出真正的新发现,比如:
    •   不能像科学家那样做实验,发现新的粒子;
    •   不能像程序员那样 debug 出某个还没人遇到的系统 Bug;
    •   也无法提出完全原创的哲学或数学理论。

⸻

⚙️ 3. AI 的“创新”是再创造,不是原创

AI 有时候看起来很“有创意”,其实是:
    •   在多个已有的东西之间找“未曾组合”的方式;
    •   把旧内容换个角度、语气、格式呈现。

这就像厨师把已有的食材做成新菜,但没种出新的食材。

⸻

🔬 4. 真正的原创依然依赖人类

目前,“原创”这种需要实践 + 直觉 + 意外发现的行为,AI 做不到,例如:
    •   科研突破(比如 CRISPR 的发现);
    •   软件工程中的边界情况 bug 修复;
    •   音乐/文学中的情感爆发式创作。

这些都离不开人类独特的经验、情感和偶然性。

⸻

✅ 结论

是的,AI 目前主要是总结、优化表达、重组已有知识,而不是“原始创造者”。

但在很多场景里,它已经可以:
    •   减少重复劳动;
    •   指出隐藏关联;
    •   帮助人类走出思维盲区。

未来也许会出现更强的“类原创”模型,但真正改变世界的创造力,仍然在人类手里。

3.目前AI的幻觉率有多高?

GPT-4o的回答:
目前 AI(尤其是大语言模型,如 GPT 系列)的“幻觉率”(hallucination rate),具体数值会因任务、模型版本、上下文复杂度等因素而变化,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做一个清晰的总结:

🔎 什么是幻觉(Hallucination)?

AI 给出 看似合理但实际上错误或编造的信息,就叫幻觉。

比如:
• 胡编 API 名称或参数(例如编造不存在的函数);
• 引用不存在的论文或虚假的作者;
• 逻辑推理中跳步或“自信地错误”;
• 回答中夹杂“八九不离十”的假事实。

📊 幻觉率的大致范围

场景 幻觉率(大致估算) 说明
简单事实问答(如 GPT-4.5) 1%–5% 对常见事实、知识回答较准确
复杂长文本生成 10%–20% 比如让它写一篇含引文的论文或编故事时更容易出错
专业领域(法律、医疗、学术) 20%–40% 幻觉率高,需要人工校对和辅助工具
多轮推理或数学问题 15%–30% 推理链越长,出错可能越高
引用来源(自动生成链接、书名、文献) 高达 80% 不连接真实数据库时大多数是编造的

⚠️ GPT 模型默认不联网、不查数据库时会“自信地胡说”。

🧠 不同模型的幻觉能力对比(按公开测试):

模型 幻觉控制能力 说明
GPT-3.5 ⭐️⭐️ 幻觉率偏高,尤其是生成代码、专业内容时
GPT-4(2023) ⭐️⭐️⭐️⭐️ 显著改进,推理和准确率提升明显
GPT-4.5(2024 推测) ⭐️⭐️⭐️⭐️⭐️ 在多轮推理与事实性表现更稳定,但仍会幻觉
Claude 3 Opus(Anthropic) ⭐️⭐️⭐️⭐️⭐️ 对引用要求高时表现优于 GPT-4
Gemini 1.5 ⭐️⭐️⭐️⭐️ 特别擅长多文档摘要,但仍需检查细节
Mistral、LLaMA 等开源模型 ⭐️⭐️ 幻觉控制能力较弱,不适合生产环境直接使用

✅ 如何减少幻觉?

  1. 引导更具体的问题(Prompt Engineering)
    越模糊的问题越容易导致幻觉。
  2. 使用检索增强生成(RAG)
    即:让模型从数据库/网页中查找资料,再生成答案(如 GPT-4 + 插件模式)。
  3. 结合验证逻辑
    如让 AI 回答完后,自己“反驳”一遍,看是否一致。
  4. 人工校对(尤其生成代码/论文/法律文本)
    当前模型仍不可靠到完全替代审校人员。

🧭 结语

目前 AI 并不总是“说错话”,但一旦错了,常常“说得像真的”。这就是幻觉最可怕的地方。

虽然 GPT-4.5 等模型的幻觉率已经显著下降,但在正式项目、学术引用、医疗建议等严肃场景中,还需要人工参与校验,不能盲信。

总结

总的来说,现阶段AI对已有的知识做归纳总结、解释说明确实挺不错的,但是对一些新领域,冷门领域比较拉胯,甚至胡编乱造幻觉率比较高,这个时候需要自己去验证它说的东西,如果你自己也验证不了的话就很尴尬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