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焦虑”两个字又在身边不断的出现,朋友圈、公众号文章、视频号内容不断都在隐晦的提及这个词,经常可以看到下面的这些话语:
怎么35岁一过,连面试机会都变少了?难道我这个年纪就该被职场淘汰了吗?
我们部门刚上了AI系统,领导最近看我的眼神都不对了…我会是下一个被替换的吗?
闺蜜说养孩子一年至少要十万,我和对象那点工资,连自己都快养不活了,哪敢要孩子啊…
现在连写报告都用AI了,我这点办公技能还能撑几年?
马上就高考了,可我一做数学卷子还是手抖,这样下去真的能考上大学吗?
感觉我们这代人来来回回看到的焦虑都和这些有关,35岁失业潮,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替代,要不要生娃、生了怎么养之类的,而且感觉这几年都焦虑情绪不断的被放大,焦虑也离我们越来越近。
前段时间我妹换工作也焦虑的一批,刚毕业的应届生,没有积累的情况下,要换工作,上一份工作是有宿舍安排,这次换工作需要自己找房子,她就很焦虑,一直在想自己能不能养活自己,从去年年底到今年找到新工作的这个阶段都是焦虑的。
我这个不怎么焦虑的人在今年换工作的时候也出现了焦虑的情绪,在工作三年多的企业离开后,一度陷入了迷茫接下来能做啥,3月底辞职的,4月找了一个月左右都没有看到合适的,那个时候也焦虑,具体表现的会比较急躁,约到一个面试就去,以前都是会评估比较多方面才去。
刚好在这个时间段,在读的是周玲的《认知觉醒》这本书,而恰巧这本书里就有对焦虑的解读
插个题外话,《认知觉醒》这本书强烈安利给各位,在迷茫焦虑的时间段有可能真的就帮到你了。
周玲在聊自己的情况时有提到过“自己面对焦虑从来都是被动承受,主动权从来不在自己手中。”
我觉得确实是这样的,现在的环境:很多时候的焦虑是你看的太多了,只是看,没有想,然后就感觉一切都来不及了,越有这种感觉,大数据就会给你推类似的信息,然后人又是一个很喜欢合理化自己的生物,所以就对这些内容合理化了,然后又得过且过,然后又焦虑,最后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我看过挺多书里都对焦虑这个话题有涉及的,不过目前我记忆比较深刻的还是周玲这本书对焦虑的描述,他把焦虑分了五个场景,我觉得这些场景总结的都很到位,当时对于这个五个场景的理解是:
第一个聊到的是完成焦虑,我们总是把一堆事情放在一起,压的自己喘不过气来,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不焦虑么
第二个是定位焦虑,这个是指我们经常在零基础的阶段就把自己和这个领域内有一定积累的人比,能不焦虑么,我就经常做这样的对比,每次了解一个新的东西的时候都去和这个领域里的牛人做对比,然后就觉得自己能力差,就焦虑了
第三个是选择焦虑,选择焦虑说白了就是太多的选择或者太多的信息,你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脑子,很容易就陷入这个焦虑场景
第四个是环境焦虑,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得不因为一些外在的环境因素而导致有些事情想做做不了,而有些不想做的事情又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做,这种无力也让人焦虑
第五个是难度焦虑,就是趋易避难的情节,人类共同都会有的本性,但是真正可以变强的东西肯定都是会经历困难的
对于上面的五个场景,我觉得都很对,对我来说前面的两个是自己经常踩的,所以我很讨厌在自己专注忙碌的时候被人打断。
而对于焦虑的本质或者根源我觉得周玲总结的很精辟:想的多,做的少,又想马上看到结果
这个是我觉得为什么人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会那么焦虑的原因。
通过这个往深层次的去思考,我们会发现有一群人焦虑和之歌原因却是想法的,他们做的很多但是还是很焦虑,拿学习举例,有些人是“越学越焦虑的”。
对于这个现象周玲也聊到了,原文是这样的:
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焦虑,就是因为只盯着表层的学习量。他们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但就是没有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总是感到学无所获,甚至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应该继续加大学习量,结果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突然有种感觉:卧槽,这一段说的真的太好了,很多人一直学很多的东西,但是往往都是停留到第一层,说白了也是避难趋易的逻辑,所以就会越学越焦虑
现在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很多人都想怎么去解决自己的焦虑情绪,但是真正有认真停下来思考什么是焦虑的人真的很少,大部分人都还是在治标不治本的状态里徘徊。
所以我觉得,面对焦虑,我们还是得先认识焦虑是什么,才知道要怎么去面对它,最精辟的总结我觉得就是这个:焦虑是想的多,做的少,又想马上看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