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132)】

图片发自简书App

        答周道通①书【1】

【原文】

吴、曾两生至,备道道通恳切为道之意,殊慰相念。若道通,真可谓笃信好学者矣。忧病②中会,不能与两生细论,然两生亦自有志向肯用功者,每见辄觉有进。在区区诚不能无负于两生之远来,在两生则亦庶几无负其远来之意矣。临别以此册致道通意,请书数语。荒愦无可言者,辄以道通来书中所问数节,略下转语奉酬。草草殊不详细,两生当亦自能口悉也。

来书云:“日用功夫只是立志,近来于先生诲言时时体验,愈益明白。然于朋友不能一时相离,若得朋友讲习,则此志才精健阔大,才有生意。若三五日不得朋友相讲,便觉微弱,遏事便会困,亦时会忘。乃今无朋友相讲之日,还只静坐,或看书,或游衍经行③,凡寓目措身,悉取以培养此志,颇觉意思和适。然终不如朋友讲聚,精神流动,生意更多也。离群索居之人,当更有何法以处之?”

此段足验道通日用功夫所得。功夫大略亦只是如此用,只要无间断,到得纯熟后,意思又自不同矣。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今好色之人,未尝病于困忘,只是一真切耳。自家痛庠自家须会知得,自家须会搔摩得,既自知得痛痒,自家须不能不搔摩得,佛家谓之“方便法门”。须是自家调停斟酌,他人总难与力,亦更无别法可设也。

[注释]

①周道通:周衡,江苏宜兴人,道通是他的字,他的号是静庵,曾跟随王阳明学习,后又从学湛若水,能够协调王、湛两家的学说,曾任知县。

②忧病:嘉靖元年二月,阳明之父王华去世,阳明写此信时是嘉靖三年,尚在丁忧守丧期间。

③游衍经行:逍遥散步之意。

[译文]

吴、曾两位学生来我处,详细说了你恳切向圣道之志,甚觉欣慰,同时也很想念你。你这样的态度真可以称得上是笃信好学的人。由于我正为家父守丧,故无法与吴、曾两位后生深入交谈,但他们两位也是有志向肯用功的人,每次见到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学业上的进步。我实在不能辜负他们远道而来的诚意,对他们来说,也可说是无负于他们远来的意愿。临别之际,他们把你给我写的信册交给我,并让我据此写些东西。我此时内心荒诞昏乱也无言可讲,只就你信中提到的几个问题略作回答,草草写就,不周之处,他们两位自会向你详细口述。

你信中说:“先生说‘平常功夫只是立志’,近来对先生的教诲时时加以体察检验,就更加明白了。可是我一向为学总也离不开学友,如果学习时有学友在一块互相探讨,那心中的志向就非常开阔宏大,才思亦且灵动;如果有三五天不和学友探讨,便会觉得志向微弱,遇到事情就会产生困惑,有时还会忘掉志向。现今我在没有学友讨论的时候,要么就是静坐、要么就是看书,或者是浏览一下经传之类的,举手投足间都不忘存养这个心志,深刻感觉到心情平和舒适。然而终究不如和朋友一起讲习时那样思维开动,更有生机。离开朋友隐居的人,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求道呢?”

这段话足以说明你下工夫是有收获的。立志的功夫也大概就是这样,只要每天都坚持,从不间断,等到功夫纯正熟练后自然会感觉不同。大抵我们这些人做学问,最关键的立足点就是立志。之所以会有困惑、遗忘的毛病,也只是志向欠缺,还不真实确切。就像好色的人,从来也不会美人当前感觉困惑与忘记,这就是因为好色已深入他的骨髓。自己哪里痛哪里痒自己必须知道,自己应会搔痒按摩,既然自己知道痛痒,自己当然就不能不揉挠了。佛家把这叫“方便法门”。必须是自己调整琢磨,别人很难帮上忙,也更没有别的什么方法可一借鉴。

[解读]

开头先简略谈了一下写这封信的缘由,毋须多言,下一段就切入正题,解答周道通的问题。

道通的问题归结为一句,那就是:离群索居的人,该如何践行阳明先生的学说。在这个宅男宅女日益增多的时代,相信许多人也想向阳明先生问同样的问题。

阳明先生直截了当地指出,做学问时困惑、遗忘的缺点,关键在于不真切,并强调做学问的核心处就是立志。他说的志,就是心意之所向,就是要人们择善弃恶。

阳明先生的回答并不能带给我们更多惊喜,基本上还是《传习录》前面曾经提及过的一贯说词,该说词的特点是:正统、平实、严谨,让你听后无可奈何却又不得不折服理本如此。但阳明心学本来就不负责给我们以惊喜的,那是喜剧演员的事,它的主要功能是指给我们心所应该遵循的正确道路,然后,践行它,除此之外,一切都是妄言。

但是这段值得注意的还有这样一点,那就是朋友间互相切磋砥砺的助益。离群索居的用功之法固然也就是阳明这段所讲的那样,但是,我们要知道阳明这里说话的对象——周道通,肯定不是一个初学者,而是一个在心学上有一定造诣和感悟的人,所以才跟他讲这些话。对于普通的学习者,如果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汇聚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研讨交流,是一个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

道通这里所说的,其实有意无意间也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交什么样的朋友对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普通人——尤其是青少年,自制力不强,很容易受周围同辈人的影响,往往是随大流,这也就是当年孟母三迁的原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在人生的某些阶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当你还对自己独立用功没有信心的时候,结交良友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不失为一个务实的好办法。

学习,除了读书,最重要就是朋友。读书是和古人对话,交友是和活人对话,和古人对话,精神流动是单向的,古人的精神流向我。和朋友对话,精神流动是双向的,当然更有生意。朋友是一把测量学习进步效果的活标尺,每次见到朋友,他有新的变化,新的进步,对你的激励也更真切。而如果身边交流的都是没有志向,没有见识的朋友,那就成了“为群小所围”,让你的格局越来越小。所以孔子也说:“无友不如己者。”不要和志向品德都比自己低的人混。

有些人会抱怨在自己周围无法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而现代互联网上在线交流的便捷,却是周道通先生所处时代的人们所艳羡却不可得的,今人应珍惜并善用之。可以利用网络结交一些良师益友,其实你做出这个选择并躬行之,本身就已经是在致良知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