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通过资料和观点的整合,为你提供一些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看法,并在文章最后给出一些面向未来的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
机器吃人
英国牛津大学研究报告称,未来20年内,美国约有47%的工作有极高的机率将被机器人所取代,其中像现场服务员和信贷专员被认为是超过9成5机率的“被取代职业”,出租车司机、安保人员、快餐厨师和调酒师则有8成机率会被取代。而在英国,“极高风险“工作约占当期工作的35%。
中国也好不到哪里去,事实上情况更严重,中国“高取代风险”工作比例约占77%,远高于美国的47%和英国的35%。
英国广播公司BBC对这篇论文的结果进行了可视化展示,登录以下网站,可以搜索相关岗位的被取代可能性。
http://www.bbc.com/news/technology-34066941
我随手一搜地方公务员(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occupations)的情况,得到了这个结果……替代可能性97%,呵呵哒。
在美国加州Asilomar召开的人工智能大会上,艾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提出:人工智能对人的威胁不是消灭人类,而是会消灭中产阶级。
大量现有工作被机器所取代,将会造成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中产阶级会受到严重的冲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
有观点认为,过去多次工业革命都在担心新技术会造成大量失业,最后不都证实是虚惊一场嘛。因为新技术虽然会让机器取代旧的技术岗位,但是新技术革命创造的岗位远比淘汰的岗位要多啊。例如马车夫被淘汰了,造马车的工匠失业了,但是生产汽车带来的就业岗位例如钢铁、能源、设备设计开发等还是多于原来岗位的数量。
这次人工智能的变革和过去多次的工业革命有所不同。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次的变革到来和完成的时间都比过去的要短。
过去工业革命经历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时间。在这个漫长的过渡期内,老一代劳动者下岗或者转岗培训被消化,而新一代劳动者在这个漫长的过渡期内成长,最后胜任新的岗位。
而这次人工智能革命将可能在5-10年后完成,并在10-20年内完成。也就是我们这代人40多岁左右。这个时间正值壮年,是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感觉自己前途无量,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结果回头一看,发现那个机器人干的比我们还好,任劳任怨还不要双休和五险一金,过去自己学习的那一点技能和它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就连初中级的程序员的编程技能也可能面临被取代(谷歌正在研发会写代码的人工智能)。
一个40多岁拖家带口,过去每日一杯星巴克,每年9月买最新款IPhone的中产,可会料到自己有失业的那一天?
进步是好的,但是比进步更好的是缓慢的进步。
过于急促的变革导致被取代的旧劳动力来不及适应新时代的技能要求而被淘汰。人工智能确实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但是这些岗位并不属于那些被机器替代的劳动者。
你说一个出租车司机怎么可能在40岁的时候,通过短暂的培训就变成算法工程师嘛。
无论如何,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在欢呼声和质疑声中拉开序幕。
2%时代
计算机科学家,《智能时代》作者吴军,在他的书中写到,未来能在人工智能的大潮中获益的人,仅占2%。有人问他,这2%是不是高估了,如果以中国未来人口15亿计算,2%就是3000万了啊。吴军说确实有可能高估了。那人追问,人工智能浪潮浩浩荡荡,为什么只有如此少数的人可以从中获益呢?吴军想了想说了已经让人极为震惊的话:“因为98%的人都不相信人工智能。”
如果你想亲自验证一下这个比例,你可以试一试,跟父母、三叔公、五阿姨之类的长辈们聊聊人工智能?哈哈,其实你应该已经料到结果了吧。我身边的长辈,要么完全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会用的很多其实也只是聊微信和看视频,一台智能手机在他们眼中只是一个能触屏的大哥大。
当然,你也许会说,长辈们都快要退休了,他们拼搏了一辈子,现在都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了,爱干嘛就干嘛呗,何必强求。好的,那我们可以尝试去问问身边的同龄人,他们(其实也就是我们)可是未来时代的生力军,未来我们在职场中的黄金时期正是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候。
可以尝试问这两个问题:
你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你对此有作什么准备?
第一个问题大多数人还能说个一两句,扯扯Alpha狗战胜李世石贼牛逼啊,无人驾驶安不安全啊,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身边,包括我们自己,真的能回答上吗?其实过去连想都没想过这个问题,过去的我们或许根本不当这个问题是个问题。
现在你明白了这2%是什么概念了吧。
吴军说的2%这个比例确实是高估的,我的理解中,2%应该是这样的:人类中只有2%的人相信人工智能;而在这2%的人中,又只有2%的人真正为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做准备,其余98%仅仅作为旁观者。
所以:
2% * 2% = 0.04% = 0.0004
也就是一万人里面,只有4个人, 可以在未来的人工智能革命中获益。
且慢,这仅仅是“获益”而已。
这相等于一个海浪打了过来,在一万个人中,9996个人因为不会游泳淹死了,而这4个人预先知道海浪要来袭,提早学会了游泳,挣扎着浮了起来。大难不死,浮了起来,这就叫“收益”。真正能在下一个时代混的好的,取得成就的人,根据二八原则简单推算,比例约为20%(0.8人),也就是说四个人里面可以乘风破浪,在浪尖上跳舞的,只能有一个,甚至一个也没有。
哪些人是“幸存者”?
很多人其实有误解,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只和工程师和科学家有关系,从事其它职业的人只能等着被淘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看看哪些职业可以不受人工智能的冲击。海银资本合伙人,高新科技投资者王煜全认为,至少有三种人在人工智能时代是不可能被取代的。
1.科技工作者
工程师和科学家属于这一类,但是他们要足够顶尖,成为设计人工智能算法的人。
2.领导者
在目前看来人工智能更像是人类的助理(也有人说是工具),这种属性决定了人工智能还不能完全替代人类,其中包括对未来的预测和机会的把握,这些都是人工智能目前难以做到的。在发现机会后为身边的人营造一个共同的愿景,激励身边的人一同去拼搏,这种领导者才干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
3.链接者。
链接者是指那些链接各种人力资源,促进人与人之间协作的人。短期内人工智能还没强大到可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想想中国式饭局)。要人与人之间协作、沟通和建立信任还是需要由人来完成。
除了这三种人,李开复在其新书《人工智能》里提到,称未来机器人拍出来的照片可能会比人类拍的更清晰,但是摄影师通过照片传递出来的情感,价值观,爱恨情仇是机器无法做到的。还有像电影创作者、设计师、文学家这种触动人类心灵,通过他们的作品和人类灵魂进行交流的职业是不会消亡的。
我大多数人目前都不是顶尖的科技工作中、强大的领导者、优秀的链接者或者伟大设计师,没关系,只要现在意识到并且努力朝这个方向去努力,未来终有所成。
办法?还是有的
1.用好新时代的工具。
举一个当代最强大的工具的例子:搜索引擎。
过去知识靠记忆,现在知识靠谷歌。搜索引擎这个工具赋予了现代人无穷的力量。不会有这个工具的人自然就被时代所抛弃了(我们身边必然有这样的某位长辈,从来只看微信的谣言朋友圈,却没能力用搜索引擎验证一下)。可是光会用工具也是不够的,还要用的足够好。身边有多少人现在还在用百度,有多少人还不会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以及通配符。有时候你的“搜商”比“智商”还重要,用不好搜索引擎,某种意义上和残疾是没有区别的,而且还是脑残……
工具的重要性在什么时代都不会改变。不会开发工具没所谓,但是会用工具是必备的技能。只是虽然现在人工智能技术还不够强大,但是我们还是要紧跟这个时代的最新的工具,至少去尝试一下,保持对技术工具的敏感度。例如讯飞的语音输入,还有彩云小译,不妨下一个APP玩一下(并不是广告,其实它们还不够好用)。
2.多维竞争力
每次,还是多维竞争力。
有一种说法,人工智能可以作出简单的决定,复杂的决策就必须要有人的参与。决策为什么复杂,原因就在于它需要多种维度的能力。试想你要还和老板提建议,既要不伤他的面子,又要体现专业性,还有考虑老板最近的心情,然后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说出来,说了第一句话还要接着思考下一句怎么说……这些东西哪是目前机器能计算出来的。
机器可以在单一维度超过你,但是不能够在所有的维度同时超过你。单一维度的能力容易被它取代,但是具有多维竞争力的人不仅能在任何人的竞争中胜出,还能在未来挑战机器。
多维竞争力并不等于三心二意,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在《巨人的工具》这本书中提到,这些维度的技能需要成为这个领域世界的前25%。未来人与人之间、企业之间的协作将更为紧密,只有自己的“长板”(优势)足够长,才能产生足够的价值。如果你第一个纬度的能力都还不达标,那还是先专注训练一种能力吧。
3.培养“机器商”
王煜全提到,过去常常说情商很重要,情商决定未来成功,但像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之类的企业家在过去创业过程中其实并不具备我们一般意义来说的高情商。然而他们也还是足够的成功。所以这至少说明了情商不是唯一的指标。他们这类型企业家都是十分善于和机器打交道的人,具有很高的“机器商”。并且在未来“机器商”的重要程度会逐渐提高。
并不是说情商就不重要了,而是我们至少意识到以后要经常和机器打交道的我们,“机器商”是一件十分重要的技能。这是一项新时代的(所有)人需要掌握的技能。所有职业者,无论文理科,无论专业,都必须更懂机器。
无论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还需要多长时间,我们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大家还在观望和嘲讽的时候,我们争取成为那0.04%的获益者,通过这道独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