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地说,Z先生对我写公众号这件事情从头到尾基本没有支持过。
当初刚开始写的时候,觉得没信心不敢告诉他。等后来第一次得到读者的正面反馈时,才羞涩地告诉他我开了个公众号,并假装威胁他关注。
他颇为强烈地反对后,勉为其难的关注了。后来来回取关三次,被我发现,闹了一些不愉快。当然,我知道,即使他在关注这个公众号的时候,对我的文章基本上没有认真看过,甚至打开过。
昨天晚上两人聊天的时候,他不小心说出了一直以来憋在心里的那句“真心话”——我不喜欢你写的那些酸不拉唧的东西。
听完之后,我一愣。
当然很伤心。一种是对自己作品产生怀疑,另一种就是升腾出不被人理解的委屈感和不被认可的挫败感。第一次听到有人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我写的东西,而且还是近在咫尺的人。
一直以来得到的反馈都是正向而美好的,而他的“真心话”给了我很大的打击,也让我头脑清醒起来。也许,这才是世界的真相。
每个人家庭出身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天赋秉性不同,所形成的三观、审美、待人接物的态度自然不同。对于同一件事物,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也会碰到“你之蜜糖,我之砒霜”的情况。亲人、朋友和爱我们的人,会受感情因素主导,支持和鼓励我们做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了所有人都这么认为。大部分人会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真实意见,但不代表这种看法是不存在的。
Z先生的话让我认清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写作的初衷。
2016年2月29日我申请开通微信公众号,除了对写作的一份热爱,还因为初为人母后,我想改变自己的状态,希望和孩子一起成长,希望成为一个让女儿引以为傲的母亲。我想记录下自己读过的书,走过去的路,见到的人,留下每个阶段或挣扎或顺利,或痛苦或愉悦,但同样都是通过认真思考后的痕迹,我希望每一篇文章都是自己人生路上的一个个路标,当有一天我回头时,能清晰地看到人生的征途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下来,希望我走过的路、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开启过的人生模式能够给孩子一点点启发,帮助她少走一些弯路,及早得到一些人生启示。
当然有一阵子,为了增加阅读量,也写了一些挺矫情的东西。父母好意提醒我,某些文章透漏出一些骄傲、自满、自夸的心态,要谦虚谨慎一些。当时认为既然写的是自己当下最真实的感情,没什么需要遮遮掩掩的。
2017年5月份的一天,我收到了大伯发给我的关于纪念奶奶的文章(我的家族史——奶奶篇),那是我第一次以一种“上帝视角”参与到家族历史,放佛穿越回奶奶所在的年代,看到了她老人家坎坷一生的经历以及我们这个普通家族一路走来的路径,并从中汲取到宝贵的家族精神。后来,我听到万维钢老师讲到,跟孩子讲述家族史,能够帮助孩子培养抗击打能力。当时我暗下决心,要把家族故事续写下来。
理解家族历史,孩子就能建立一个认同感,他就把自己和那个“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联系在一起。一个人有了历史眼光,那就比较厉害了。眼前遇到的困难再大,也不能跟家族历史上的困难相比。所以历史上那些不好的事情也要讲,可能谈的时候大家都感到不舒服,但从长期来看,这样的谈话能增强孩子的心理、甚至是身体素质。——万维钢
家族的故事是一个家族的无形资产。一个家族能够从很多辈之前延续至今,一定有其过人的品质。但这些历史和品质如果没有被书写记录下来,家庭成员自己不传颂,家族中的事迹会在岁月中消散殆尽。——霍启刚
一个月前,我在“诺言”社群中回答“如果生命只有6个月,你会把最后的时间用用来做什么,放弃做什么?”时,重温了自己写作的初衷,也更加明确了写作的最终目的。
如果生命就剩下六个月(假设在六个月之后你会无痛苦地离世),我会选择把最后的时间留给家人和朋友。首先要和老公商量如何安顿好尚且年幼的孩子,抚慰已经年迈的父母,若有时间再与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一一话别。
工作应该是不会再做了,因为一方面工作的目的是养家糊口,所剩时间有限,时间已然比金钱重要;另一方面工作岗位离开了谁都可以运转,但家庭没有了我简直不敢想象。所以最后的时间我会全部用来“爱”,就像《相约星期二》中的老教授一样。
其他的事情,比如刷微信、小心眼、吵架、生气、八卦、评论别人等等都不会做了。因为当时间非常宝贵的时候会发现,它们如此不值得。
文章会继续写下去,并提高频率尽量多写。因为它会代替我继续“活”下来,将我的思想和爱通过文字留在这个世上,陪伴我的亲人朋友。
当我真正理解了“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自身的内心平静”,再次回到文初的那个情景,当我写下的文字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欣赏时,我接受“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但是我依然会写下去,因为我找到了“something bigger than my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