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原生环境的思考。(目前的工作环境有十年,姑且唤作原生环境)
如果有人问我,你目前最需要什么?我肯定会毫不犹豫说,需要成功。需要一次小小的成功,因为没有一个小成功,没有人会在意你。
人穷莫入众,言轻莫劝人。
有时候即便是朋友,这个道理也的正解。当你没有取得某方面的成功时,说太多,不是说你吹牛就是说你放屁。跳出一个圈子,不是说明自己多么的另类,只是觉得一个圈子待久了,就会把自己的棱角磨没了,一个很愿意迁就或者说表扬别人的人,当别人有闪光点,都能为他激动到哭的人,往往这也是最致命的,受不了别人的误解。
我喜欢看一些成功人的传记,不是看他们成功之后多么了不起,我更愿意听他们创业时的不易。看阿里马云老板开始的创业,自己夹着个公文包,在北京拜访各种机关领导,受到的冷嘲热讽,现在他都可以当作故事轻描淡写的描述,还可以说感谢他们,磨练了自己不怕挫折的意志。我相信马老板说的是真心话,也相信马老板说的自己当初其实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只是相信它一定能成功。
我喜欢俞俞敏洪老师。听他的故事,农村家庭,高考落榜,几次复读,坚持不懈。即便上了北大,也突然感到自己在北大其实什么也不是。我能想象那种处境,在自己的高中的优等生,到了中国顶级学府后遍地都是优等生。毕业之后的留校,到不能养家糊口,没有办法,只好自己张贴小广告做培训补习班,慢慢的把新东方做上市。一步步走来,可想而知的艰难。
他们的成功,都有一个标签,就是毅力,对自己的梦想不放弃的毅力,有时候也不知道对错的坚持的毅力。也许,只是也许,就那么一次的妥协,向生活妥协,也许就没有了阿里,就没有新东方。现在他们都是成功创业者的楷模,年轻人学习的榜样,但在当时估计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异类吧!现在他们都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们对创业某些方面的看法都成了圭臬,闻者纷纷趋之若鹜,之前被人嫌弃的景象辛亏有影像的留存,不然都没法证实心理学的观点。
我的原生工作环境就有这么一类人,可以唤作朋友,因为共事好多年,但是自己在他们面前有是不能完全展现真我,为了能融合他们而去改变自己的社交,可是他们却不能了解我的内心,我的思想就是他们的异类,我的某些表态会让他们觉得格格不入,往往我能看透他们的想法,他们会觉得我浑然不知。我善意的提醒,会被理解为蔑视的嘲讽。真的让我觉得,成功有时候赛道选的不对就没有必要坚持,换个赛道,成功后的风景同样秀丽。在人微言轻之时,不要去辩解,因为说的越多就是在遮掩自己的不安;没有财富的时候,没有必要去参加不必要的人场,因为要么被边缘化,要么主动边缘化,可以确定不会是一个中心。
只有自己的成功,让别人看到,你的价值才会被肯定。如果觉得自己有价值,请不要放弃坚信的毅力。
每一次的跨越只需要一次小小的成功,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屏幕前的你赞同吗?欢迎留言
【做有温度的创业心路文章,喜欢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