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硅步,至千里,日复一日,静待花开~
--------------------------------------
“直觉 (instinct)与书本知识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必须抓住这种机会。”
(来自杨振宁先生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2011年)
----【书朋捡话】
--------------------------------------
【每天推荐一本书】第2486天
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今天,朋朋推荐的这本书是:
《燕东园左邻右舍》
作者:徐泓
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1998年前从事新闻工作,高级记者,曾任中国新闻社新闻部副主任,北京分社社长。1998年以后,先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已出版专著《大人物 小人物》《我所珍惜的:30位北大传媒人访谈录》《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等。
首先是本书的内容简介:
《燕东园左邻右舍》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的非虚构力作,让挂上“历史建筑”标志牌的燕东园22栋小楼开口说话,讲述1926—1966年小楼里的住户与往事。作者以特稿的笔法、详尽的史料搜集,以及对数十位燕东园二代的访谈实录,抢救对现场的记忆,抢救被淹没的历史——缅怀与致敬那一代学人:他们出生于清末民国初年,留学于海外,在国难时毅然归来,以科学文化报效祖国,历经各种磨难,始终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徐泓的父亲徐献瑜曾任燕京大学数学系主任,她出生于燕京大学燕南园59号,从1946年深秋在她出生一百天时搬家至燕东园40号,至今一直住在燕东园,是这个园子里仅此一家的老住户。她深入每个家庭,记录了感人至深的夫妻情、父子情、父女情,还有邻里之间的同事情、师生情,重现了那个时代学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书斋里的日常生活。
接下来看书评:
①
这一代人几乎有着共同的经历:国难的时候回来了,国运转折的时候留下了,历次争执运动经受了,改革开放以后再尽力了。
②
我觉得这本书是非常重要的史料。500页的巨著,可想而知徐教授在这背后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进行访谈和史料重建。燕东园我去过一次,如果没记错的话是去杨铸老师家,当时对这个地方感到十分神秘和向往,所以看到这本书第一时间就买了。这本书的遗憾在于除了徐教授非常熟悉的几家之外,对于其他住户的描写有时流于表面。这遗憾很可能更多是在于燕东园的老先生们已经不在几十年了,就算是第二代,也大多八九十岁甚至已经不在,给资料的收集造成了巨大的难度。没有第一手的资料或是“八卦”,就很难看到全部,然而这种遗憾是无法弥补的了。
③
读时,常常感叹那十年,摧毁了那么多,给这些现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人带来了十年的空白,我常看到他们事业未竟而郁郁而终。但我知道,我看到的不应该仅仅是那十年,而是他们在这小小的燕东园经历的历史,他们褪去书本上的满腹经纶,看到的是一位位父亲与母亲,是他们平凡又不凡的生活,生活就是如此的有力量,他们在这里走过,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再回头看是如此美丽。
关于这本书,就介绍到这儿
最后是这本书其他的一些重要信息:
【ISBN号】978-7-5321-8853-6
【中图法分类号】I251
【主题词】回忆录
我们,明天见~
。。关注朋朋,遇见好书、遇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