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存美
很多身边的朋友,包括我自己,都会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坚持读书很难,买了书没看又会觉得愧疚。
尽管知道看一本书不一定要看完,能看到一句对自己有用的话就足够了,还是会有很多的纠结。今天听了子木分享的内容,还真是从角色认知上刷新了我的想法。
学生和成年人看书的区别。
作为成年人,我们的思维模式可能都掉入了一个误区。
毕业了很多年,还是在用学校的那一套应试,死记硬背的方法在看书,用应付考试的方法阅读,来应对生活,显然是会遇到很多卡点的。
所以,我们需要从思维上去改变阅读的方式,打破旧有的模式,回归到成年人的阅读模式,才是关键。
书,是高高在上的。
对于很多人而言,书,是高高在上的,拿着书就犯困,或者储备有限,很多书看不懂,所以就敬而远之。
其实,书,就是一种工具,就像手机,我们从中去寻找智慧,以及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再回到生活中去实践,拿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这也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看了很多的书,看起来很厉害,但是很难在生活里拿到成果。
初级和高级学习者。
初级学习者,认为大量阅读,完成打卡,崇尚看书的数量,或者让别人知道自己看了多少书,从外在去寻求认可。
高级学习者,会先去确定目标,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知识点,可以快速阅读,也能慢慢品味,不对书负责任,只对自己想要的结果负责。
我们不需要把大脑当硬盘,更需要的是让观点去行动,去践行。
怎样选书呢?
百分之八十以上,抱着目的去选择自己需要和能看懂的书籍,百分之二十留给自己可以提升的空间和闲看。
我们常常会让别人推荐书籍,可是,别人能看懂的,我们未必能看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以及当下需要,选择能看得懂的书籍。
读书到拆书(用书)。
以往,我一直在思考,用怎样的方式和工具做读书笔记比较好,今天听到分享,把自己拉回到成年人的世界,从读书笔记,过渡到用书笔记,更新以往学生式的记录方式。
可以选择用小便签的方式践行,用简短的带行动的指令,贴在容易看到的地方提示自己,去不断的践行的认同的观点,才能成为你的血液和骨骼。
写在后面:
1、联想到自己最近看的整理的书籍,基本都是碎片化输入,翻看到自己想要相关的信息,一开始有点小焦虑,但是回过去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2、听了分享,帮我砍掉了很多内在的负重,留下了看书的本质:用书。
3、进化成一个新的物种的人,他们基本很少解释什么,证明什么,做到就是最好的证明,
4、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很容易进入观点对立的状态,但是,通过践行后的观点,才能变成自己的,想到自己在梳理可以输出的个人价值,也是属于建立自己体系的致部分内容。
5、关于育儿,之所以患得患失,常常坐过山车,是没有意识去摸索一套适合自己孩子的育儿体系,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放在一起比较,在摇摆中前进。
一个与主体无关的反思:
前段时间在整理知识付费的课程以及学习的书籍,其实育儿类的真的挺少,而目前,孩子的教育,也是我各种情绪来源的最多的地方,尽管对于孩子教育,我有爱,有陪伴,可是缺的是方法,更需要温柔而坚定。
听完子木关于《这样读书就够了》,学的是读书的方法和思维转变,除了种下了“用书”的种子,被打通的和确认的,还有接下来属于自己育儿体系的建立。
感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