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这个词,当今很时髦。校内开国学课,校外办国学班……仔细看看所传授的内容,不外乎就是把先秦诸子的思想和主张剪集拼凑了一下,到底谁说的对,谁说的有道理,没人细究。其实,诸子的思想大多都是相互矛盾的,不过就是你说东,我说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争论了两千年也没论出个结果。
在此以儒家、法家、道家为例,儒家说要推行仁政,要民为贵,君为轻;法家主张要推行严法重典。道家提倡要清静无为,在上清静无为在下安居乐业。这是谈治国。在教育问题上,儒家主张循循善诱诲人不倦;道家主张欲辩忘言大辩不言。可能你说我说的不好懂,在此举个简单例子,比如你是老师,教的学生都住校,学生晚上出去上网吧了,你把违纪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苦口婆心的做思想工作,这就是儒家的路子;你按班上规定,罚学生回家返醒,或让学生打扫一周厕所这是法家的路子;你看他两眼啥也不说,让他自省这是道家的路子。你要是学生家长呢?自己的孩子被学校赶回家返醒,你拿起棍子一顿好打这是法家,你和孩子细心交谈这是儒家,你啥也不说就是道家。 那到底按谁家的路子走对孩子改正错误最有效呢?其实也不好说,好像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在治国上法家理论的效果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得以验证。先说儒家欣赏他重用他,落得很尴尬。可他死后好几百年,到了西汉,又被董仲舒捧红了。毛泽东就不买他的账,把这个孔圣人和林彪并论起来,搞开了“批林批孔” ,孔圣人成了“孔老二”。毛泽东欣赏的是法家。当年法家代表人物公孙鞅到了秦国,逮住了秦孝公把自己的治国理论给他一顿好吹,具说吹了三天三夜,就把秦孝公忽悠成铁杆粉丝了 ,于是公孙鞅就成了秦国的改革总设计师,按他的办法,真的使秦国日趋强大。他制订的法律,把秦人管制得令行禁止。不服真的不行,谁违了法,就砍头挖心割鼻子……连秦孝公的亲哥哥也割了鼻子了,“秦人不觉无鼻之丑”可见被割鼻子的太多了,看习惯了都不觉得丑了。难怪有人骂他是酷吏,秦国是强大了,可公孙鞅为新法树敌无数。秦孝公离世,公孙鞅的好日子也到了头。他被秦国那些王公贵族用他制订的法律治死。四辆牛车分别拴住他的四肢,向四下拉,这种酷刑叫车裂。 最低调的是道家,开山鼻祖老子是周天子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他的思想决定了他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可退休时却被函谷关的尹喜挡住,非要他写出点东西来给秦人留下点精神财富,否则不开关放行。老子厚积薄发,当晚在油灯下露了一下身手,写出了五千多字,就是《道德经》。里边的句子都绕口令似的,道理也说得那么有悖常理,可细品也合乎逻辑。比如“福兮祸所依 祸兮福所倚”等等,无非是要人得意时不要忘乎所以,失意时不要心灰意冷……。 以上说的这些理论,就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理论属于哲学的范畴,属于世界观的学问。在六 七十年代这些东西都归到封建思想糟粕里边了,成了“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现在拿出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接触一点也无可厚非。但要大肆宣扬视若珍宝,也有些过分。要富国强兵,发展生产力,要提升综合国力,靠的是科学而不是国学。至于那些办国学班,国学学校,让学生穿上古人衣服专攻子云诗曰的人,说他是复古倒退不为过分,起码是哗众取宠混水摸鱼,以达到从中渔利之目的。对学生,对社会都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