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一期《易缠解盘》,李晓军老师提到,只要是用客观、应对的心态来使用传统理论,其实也是缠论。这个观点给我带来很多触动,法门因人而舍,最终都能抵达彼岸,法在于用法之人,关键是做到何时用何法。推而广之,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法,可以是无为法、可以是有为法,只要理解法的边界。
这个观点可不可以在学习等其他领域应用呢?这就得挖掘缠论到底是怎么提出来的。缠论是客观描述市场,核心是中枢,两个基石是走势和级别。中枢确定走势和级别。为什么是中枢呢?它是市场的平衡点、中庸点,从总体描述“贪嗔痴疑慢”在此无占据优势的力量,是某段时间(级别)内的中庸。在市场恐惧的时候进场,买点出现,在市场贪婪的时候离场,卖点。现在到底是贪婪还是恐惧 ,关键是看中枢运动。
中枢不断产生、也在不断死亡;中枢的延伸、扩展是量变至质变的过程。中庸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是的,中枢就是这个物质的喜怒未发之状态,一个不断加速的物体,恒定加速度就是它的中枢,一篇公文,阐述观点,立足的问题就是中枢。跑步过程中,呼吸的节奏就是中枢。中枢就是这个物体存在的核心所在,不是相,而是质、是本来。我在打游戏,这件事情的本来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思索。